来源:环球时报 2016-01-05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结构性改革”做了战略布局,提出实施五大政策支柱,助力供给侧改革,旨在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这对2016年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我们怎样理解和认识五大政策支柱呢?它们是否能够落实?又怎样才能落实?
五大政策工具包,既是中国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法宝。客观地讲,每个政策工具包对实现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还是能够对症下药,破解各自难题,以确保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轨道,但与此同时各自也都有政策的局限性,政策效果的有限性。最好的办法,形象地讲就是“五支枪打一只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的政策工具一同实施,又一同作用,才能确保打中“核心目标”,即确保中国经济巨轮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仍能够“稳中求进”,实现“行稳致远”。事实上,从过去的几年实践来看,中国经济巨轮就是这样平稳地航行过来的,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加务实地又更加智慧地总结出来,进而指导中国经济巨轮的下一段航程。
具体来说,五大政策支柱的政策目标和具体含义如下:
稳定的宏观政策,保持可预期的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保持经济增速在6.5%-7.0%之间的合理区间,而不是某一个固定目标点。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在财政收入增速继续下降的情况下,适当地提高财政赤字率,从2015年的2.3%逐步扩大到2.7%,也处于比较安全的范围内;进一步实施减税政策,消除各种不合理的收费,减少企业负担,激励市场主体创造工作岗位,包括灵活性就业岗位;构建新的地方财税体系,积极扩大地方新增财税源,提高资源税率、烟酒税率,开征环境保护税、土地保护税、水资源保护税等;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规范地方融资,适当扩大地方债券发行规模。实行稳健货币政策,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可调性,积极应对因美元变动引发汇率变动的挑战,完善汇率形成机制,为结构性改革构建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精准的产业政策,优化供给结构
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林业现代化、水利现代化,加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施工业强基过程,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品牌含量和竞争能力,帮助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精细化、高附加值化,帮助制造业向生产服务型、服务生产型转变,鼓励服务业特别是网络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各类旅游业,如乡村旅游、生态(森林、湿地、水平面、草原等)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红色旅游、文化娱乐会展旅游、体育健身旅游、研究学习(大学)旅游等。
根据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所提出的23类基础设施建设,迎来了中国基础设施现代化的“黄金投资期”,这就需要有关方面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加快审核开工和建设进程,编制国家三年滚动投资计划,加强对重大项目稽查审计监管力度,提高对基础设施投资精准度和对国民经济的带动放大效应和乘数效应。
灵活的微观政策,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
继续简政放权,实行“一视同仁”的更加公平、更加透明的市场竞争政策。目前中国实有企业数已经超过2000万户,居世界第一,但是常常“鱼目混珠”、“劣币驱逐良币”,这就需要淡化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身份”,强化区分好企业与坏企业的客观标准,如技术创新企业与假冒伪劣企业、诚信企业与欺诈企业、环保企业与污染企业、劳资两利企业与劳资冲突企业、社会责任企业与社会失责企业、有信誉企业与失信企业。既要对“好企业”实行“光荣榜”制,更要对“坏企业”实行“黑名单制”,让好企业基业长青,让坏企业淘汰出局。
落实改革政策,加大力度推动改革举措落地
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在不同的地区出台适宜本地区发展的政策,在做好全国统筹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地方差异性。重点要强调政策的实施效果,在改革中不断做出调整,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从政策层面与落实层面不断完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效果。实行第三方评估、评价、监督机制,以科学的方法跟踪和评价各项重大改革实施情况和效果。
托底的社会政策,守住民生底线
提高供给质量,既要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基本教育服务质量,又要扩大消费需求,这就需要包括扶贫、低保、社保、医保等制度在内的社会保障机制。保障居民基本公共服务,从民生建设出发,进一步发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效果。
总之,五大政策支柱就是中央关于结构性改革打出的一套组合拳,充分体现了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的总体政策思路,也体现了宏观政策与微观政策相结合,既要稳定宏观经济环境,又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消费者潜力;产业政策与民生政策相结合,既要力促经济发展,又要保障人民生活,守住民生底线;政策制定与政策落实相结合,既要强调总体思路,又要注重实际效果。中国已是世界最大的贸易体、第二大经济体,下一步就是实现“十三五”的良好开局,使中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