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16-02-24
[健康管理、健康产业和医养服务将是创造岗位、福祉和产值的强劲领域。要避免出现结构性失业,培育国民做养老服务园丁的意识、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和构建医养服务体系,是必由之路]
2013年9月,我回答媒体关于“50岁不退休,遇到被裁员和找工作难怎么办”的问题时说:“居家就近去做养老服务的园丁。”被媒体断章取义为“50岁退休不领养老金,去养老院做义工”,引起很多人的误解。到今天,人们已经不会被误导了,人口老龄化、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引发的转移就业的事实,已经在逼近我们的家庭和社会。
大力发展医养服务业可避免失业潮
有学者撰文预言,也有媒体报道和预测,伴随着中国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一些岗位将被机器人抢走,而煤炭、钢铁等企业的减产,有700多万岗位将消失。也许,在2016年出现严重的裁员和失业潮,这些说法都不是空穴来风。中国正处于社会进步与经济转型的非常时期,传统产业和企业面临着“危”、新兴产业和创新企业遇到“机”,临危不醒悟、遇机不决断,则会陷入被动、落后和被遗弃的境地。
机会在哪里?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达带来的健康长寿的结果,并非社会老化,不能忽略,,也不用悲观。伴随人口老龄化将逐渐出现第三财富波,即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之后的健康产业革命。伴随生命科学的发展和应用,健康长寿不再是奢侈的梦,人类逐渐进入银色经济时代。
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定义有所不同,远古经济是谋生的手段,现代经济是发展形式,银色经济则是满足健康长寿的发展形式,要基于人口老龄化的需求和约束条件,组织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活动及其供求关系的总称。
健康管理、健康产业和医养服务将是创造岗位、福祉和产值的强劲领域。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预测,“不论是现代的经济体还是发展中的经济体,服务性行业的就业率都将方兴未艾,增长率呈增长趋势。”皮萨里德斯比较了四川和美国:“在1999~2010年间,四川省农业就业率从60%降到40%;这一变化在美国用了100年时间。”这比在粗放经济模式下的GDP翻番更重要。时代快车不等人,种种历史原因导致中国在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进程中均处于落后位置,中国必须抓住互联网的发展机遇迎头赶上,三步并作一步走。
中国“十二五”规划末期,医养服务需要1700万岗位,实际就业上岗人数不足200万;在“十三五”规划期间,岗位需要预测将达到3000万以上,其中,约17%属于技术和管理岗位,需要大学生和具有技术资质的人员就达500多万。可见,要避免出现结构性失业,培育国民做养老服务园丁的意识、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和构建医养服务体系,是必由之路。
大妈现象与“50+”行动计划
结构性失业问题在中国社会逐渐凸显,一些濒临被减员处境的职工和大量缺人的岗位“隔海”相望。
一方面,有人惊呼传统产业的岗位在萎缩、几百万人就业难,特别是对大龄职工和农民工而言;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和企业招人难,特别是对医养服务而言,仅有的一些医养专业学校招生难,医养服务机构招人难、留人更难;谁来搭建桥梁,让这成百上千万的中年和大龄劳动人口顺利渡过难关,实现“从重体力到轻体力、从远距离到近距离、从全职全日到非全职自选时间”的转移就业。这就是中国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的重点项目——“50+”行动计划。
50~60岁的大妈,上有父母、下有儿孙,是家庭和社会中承上启下的顶梁柱,是代表着母爱和女性温馨的用语,为什么在今天被贬义化,如“大妈跳舞”、“大妈指数”?这揭示了一个尴尬的事实,早退休领取养老金加重了企业和在职职工的缴费负担,不退休找工作犯难,继续工作又不划算(工资收入抵不过养老金增长快),为了带孙辈和照顾老人丢了工作等。这似乎是剪不断、理还乱的事情,考验着人社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在社会进入买方市场之后,客户至上是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之本。让我们来看看先行进入老龄社会的德国的“50+”行动计划是怎样做的吧。
2006年,德国开始启动“50+”行动计划,扶持他们从第一、二产业转入服务业,特别是“一小一老”的服务业,将50岁以上的大龄人员就业率提升到了55%。该计划的主要内容如下:(1)“复合工资”项目,政府对愿意接受少于失业前工资工作的大龄人员给予一部分工资补助,第一年补助新旧工资收入差额的50%,次年为30%;此外,政府额外免除该老年人两年内90%的养老保险缴费;(2)雇用补贴,雇用大龄人员的企业也将获得政府发放的一至三年的补贴费用,津贴补助大概为工资水平的30%到50%,增加了企业雇用老年人的动力;(3)社会工资,大龄人员离岗回家照顾一位老人,政府支付约30%工资,照顾非亲老人则支付50%工资;照顾老人工作结束后,可以回到原工作岗位。
以英国为例,在1988年进入深度老龄社会时,取消了社会保障部,建立了“就业与养老金部”,意在促进就业,实现就业与养老金的同步发展。该部门的职责是整合基础养老金和强化个人养老金,68岁领取基础养老金和DB养老金,每延迟一年领取增加10.4%。
鼓励灵活用工、规范劳动关系是整个OECD国家的战略。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方面,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利用高新科技打造新的、国际化的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其产值占到GDP的75%以上(见图1),在解决就业结构性问题的基础上促进了就业;另一方面,规范非全职就业,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体系和老龄产业,为“5064”人群提供可以灵活就业的岗位,并对大龄人员就业实施补贴。
在“十三五”规划期间启动中国式“50+”行动计划,是积极就业政策的核心项目。“50+”即指50岁以上就业困难人群(1965年以后出生的人),包括下岗工人、失地务工人员等,他/她们年龄偏大、学历低、技能单一,转移就业需要一系列保障措施。具体措施包括:
一是完善养老金结构,以基本养老金和职业养老金个人账户的实惠激励大龄人员就业,真正实现多干多拿养老金,改善退休后的生活质量;
二是增加就业政策弹性,以促进大龄人员就业,如允许灵活就业人员按照工作小时计征社会保险费,工资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200%~300%的人免缴社会保险费,单位聘用50岁以上职工时免缴住房公积金、生育保险等;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对聘用大龄人员提供养老服务的按照年份给予补贴,以5年为届聘用时间越长补贴越多;
三是强化就业服务,扶助大龄人员就业,大力发展转移就业培训,发展“边培训、边工作”的服务岗位,包括护理服务、物业服务、社区服务,特别是“一小”(幼儿)和“一老”(高龄)服务机构;按照在岗时间兑现财政培训补贴;建议地方政府和社会设立护老服务明星奖励基金,对从事养老服务3年以上者支付年终奖,并逐年增加。借鉴法国“团结就业合同”的做法,鼓励地方政府有计划地组织传统企业和医养服务机构牵手,输送大龄职工转移就业,培育医养服务的园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