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网 2016-02-24
一是要改善劳动人口的人力资本和提高生产力,以科技推动经济。二是改善老龄人口的资产结构和提高购买力,以消费拉动经济。
在中国接近深度老龄社会之际,日前习近平主席提出,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生育、就业、养老等重大政策和制度,做到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围绕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实施,抓紧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并注重可操作性。
笔者认为,要大讲特讲但不仅讲养老服务。讲及时,因为养老是未雨绸缪的事情,应对人口老龄化有时间表,必须坚持倒计时的策略。讲科学,在于人口老龄化不等于社会老化,一旦老年人口占比达到10%以上,人均GDP达到5000~10000美元以上,宏观和微观的健康管理支出均将不断加大,并带动儿童更加健康成长、成年人劳动年龄伴随寿命的增加而延长、老年姗姗来迟却健康长寿。讲综合,在于老龄社会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后的大健康产业革命,标志人类第三财富波的到来,必须以新理念适应新经济社会发展常态,摒弃那些忽略人口老龄化因素的经济增长思想和悲观沮丧的情绪。
老龄社会与银色经济的主要特征
基于人口老龄化的需求和约束条件,组织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活动及其供求关系的总称,即银色经济。银色经济的主要特征和发展常态如下:
第一,技术进步与人文进步并重。农业革命解决吃饱饭问题,强调总量;工业革命解决发展问题,强调利润;大健康产业革命注重生命科学,强调人文和质量。我们看到大健康产业的产值、岗位和福祉逐渐提升,如今在发达国家至少占到劳动力市场的10%。
第二,经济速度与经济质量并重。先行进入老龄社会的发达国家的年均GDP在3%左右,只有德国达到5%,日本出现负GDP增长。老龄社会与银色经济更加强调“人均GDP的福利相关性”,人口结构、收入分配、资产结构和生活质量倍受关注。
第三,就业开源与福祉改善并重。增加劳动人口年龄和提高劳动人口就业参与率,从而增加国家财富和个人养老资产,是实现“有备而老”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国策。伴随日益增加的老人赡养负担,社会保障更加强调促进就业和改善福祉,增加“国家给面包、自己买黄油”的正能量,反思国家的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的合理性,不能再姑息圈养懒人和怂恿搭乘公共福利便车的社会恶习。
第四,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并重。在一个健康长寿的社会里,需要政府、社会和每个人进一步合作,充分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和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在经济发展领域强调综合微利的发展和竞争战略;在教育、医疗和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强调建立政府和社会合作的社会企业,这是公立医院改革和医养服务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中国要大力发展社会契约、社会法、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弥补计划经济时期和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在社会文化和社会建设方面的缺失。
第五,家庭生育与国家人口规划并重。尊重家庭生育权利,利用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引导家庭进行间隔性2胎生育,实现家庭生育和国家人口规划及其宏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结合。
第六,终生自立与家庭社会养老并重。财务独立有自信、生活自立有自尊,很多老人一直在劳动。提高个人人力资本和增加工作年限,从心态上去除年龄约束,增加养老资产积累和老年消费能力是老龄社会的时髦文化。要让更多的老人有钱、没病和会讲故事,辅之以家庭扶助和社会医养服务,健康长寿就不是梦。
第七,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要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并重。发达国家在完成农业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后进入老龄社会,种种历史原因导致中国“未富先老”。中国面对“一步并作三步走”的压力,继续完成农业、工业现代化建设,同时发展大健康产业,需要以新思维、新知识、新模式,加速提高个人、企业和国家的竞争力,需要深化教育改革,强调知识和能力重于学历,培养具有竞争力的人才。
以人为本的两大战略及其主要措施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同于传统工业革命,是技术进步和人文进步并重的产物,更加强调以人为本。进入老年社会需要倍加关注和发展代际经济学、老年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将其精髓纳入国家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顶层设计,制定综合发展规划,和谐代际利益关系,从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稳定。具体说来:
一是要改善劳动人口的人力资本和提高生产力,以科技推动经济。针对劳动人口的策略是“要少壮努力,不要老来悲伤”。
1.要深化教育理念和体制的改革,夯实基础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注重培育具有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形成国家科技竞争力,鼓励青年人创业、中年人就业、老人参与社会活动;
2.要尊重个人财务生命周期、完善薪酬结构,包括当期工资和延期福利,实现促进就业和改善福利的发展人力资本的政策目标。
3.要发动“50+”行动计划,改变中国“早退休有理”和“提前退休有好处”的公共政策负能量状态,以培训、减税、补贴等方式帮助大龄人员实现转移就业,解决传统产业冗员问题和新兴服务业招人难的问题,提高劳动人口年龄和就业参与率,增加社会保障税费资源和个人养老资产,为提高老龄人口的购买力奠定基础。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在进入老龄社会时要完善薪酬和福利制度,以激励就业和解除老年后顾之忧;在深度老龄社会时要调整产业结构和福利制度结构,先激励就业、再完善福利,和谐代际关系;在超级老龄社会时,要进入精益管理时代,抑制错误决策、杜绝浪费资源。
中国正在接近深度老龄社会,中国目前的薪酬政策的周期过短,激励就业不足,福利积累也不足,且具有引导啃老福利和提前退休的负面影响,亟待按照个人财务生命周期对就业和福利政策进行结构调整和参数调整。以创新的就业和福利体制架构,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培育人力资本,释放健康服务领域的新需求、新供给、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以适应人口老龄化时代的新需求。
二是改善老龄人口的资产结构和提高购买力,以消费拉动经济。
针对老龄人口的策略是“要老当益壮,不要自卑自弃”。辛勤工作了一生的老人们,要学会打理自己的养老资产,包括权益资产(养老金和医疗保险)、劳动收入(尽力参与就业、社会活动和自我经营)和资本利得(储蓄和基金、房产等固定资产),为健康管理而理智消费,由此减少年轻人负担。为此,国家要积极构建医养服务体系和大力发展老龄医养产业:
1.要基于现代生活方式实现家庭养老。
现代家庭的规模和结构决定了其养老服务生产功能越来越弱,为此要提倡健康长寿伴侣,维护老年人的两口之家,包括支持丧偶老人再婚和扎堆养老;要约束和鼓励孩子们多回家看看,包括就近购房、天天可视、穿戴跟踪、周末聚会等;要建立包容家庭的养老社区。
总之,孝敬老人的社会文化要永世长存,绝不能因2-4-2-2的家庭结构而变化,放弃家庭的养老责任和养老功能、疏远代际关系。
2.要基于现代社会文化实现社会养老。
社会养老即指入户的居家医养服务和各类养老机构与养老社区的配套服务。健康管理和养老服务是银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关照个人家庭养老责任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从事社会养老工作,包括发展老龄科技、老龄建筑和环境改造、医养服务等。
3.要基于有效需求构建医养服务体系。
供方涉及土地(地租)、房产(房租)、服务(生活护理和医疗护理)和日常开支(食宿等)四大成本的投资、管理和经营模式;需方涉及贫困老人群、低收入老人群、中等收入老人群、高收入老人群和富有老人群五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