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清华新闻网
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讲话高屋建瓴,立意深远,深刻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科学回答了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对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指导作用。作为一名294俄罗斯专享会的教师,同时也作为一名从事当代中国国情和公共政策研究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从总书记讲话中我获取了很多知识增量,也产生了很多思想认识上的共鸣,这里谈几点心得体会。
王亚华发言。 记者 张宇 摄
一、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快速发展,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在中国社会转型这一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任务更为繁重,而目前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与国家总体发展状况不相适应。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供给与需求不适应。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程中,面临大量的新事务、新矛盾、新问题,现有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尚不能及时响应,亦未能充分回答,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对国家发展的支撑作用仍显薄弱。总书记讲话中五次提到“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说明哲学社会科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第二,投入和产出不适应。一方面,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研究队伍、论文数量、政府投入等在世界上排在前列;另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不强,还处于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这说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经历了三十多年粗放式的快速发展,已经到了一个需要战略转型的关键点。类似于当前中国经济改革战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问题。
第三,国内与国际不适应。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在中国经济快速崛起和贸易影响力迅速增强的同时,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并不相称。这也要求迅速扩大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在世界学术思想体系中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基础性软实力。
二、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语境”难题
导致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与国家总体发展不适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很复杂的。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源自于哲学社会科学的自身特性。这里结合我自身的研究工作谈一点个人认识。社会科学的困难之处在于,其面对的是极为复杂的人类社会,而人类社会的每一个侧面,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也都是十分复杂的,并且是密切关联的;与此同时,建构人类社会的规则和制度,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相互嵌套和动态变迁的。这种复杂性使得社会科学研究的难度相对于科学技术研究大为提高。为此,在现代科学范式指导下,社会科学采用专业化分工的方式,发展出了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专门的学科,从不同侧面去理解复杂的人类社会,在此基础上,依赖应用学科和交叉学科实现专业化基础上的综合。尽管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但是距离对人类复杂社会的科学诊断和治理的理想目标,仍然处于很不成熟的初级阶段。
六年前,我曾经在美国跟随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教授访学。奥斯特罗姆教授的学术思想,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西方社会科学的发展前沿。2005年,奥斯特罗姆教授在普林斯顿大学出版了《理解制度多样性》,她指出:制度是多样的,如同生物多样性,特定制度的成败取决于这些制度与当地的条件是否匹配,需要增进对复杂和多样性制度的理解和保护。2007年,奥斯特罗姆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超越万能药》一文,正式提出了“社会生态系统分析框架”,试图用八个组件的多层级的数百个变量刻画社会生态系统。在这个升级版的分析框架中,她强调了包括政治、经济、人口和技术条件等在内的“背景变量”的影响。尽管“社会生态系统分析框架”提出以来,很多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家开展了大量研发工作,但是治理科学距离现实应用性还差得很远。
当今世界,尽管社会科学的发展已大量利用数理模型和各种定量分析工具,但社会科学在总体上仍然是“经验性”的。很多西方社会科学理论,目前只能勾画少量变量之间的因果关联性,隐藏其后的“语境”(也就是上文所说的“背景变量”)往往是被忽视的。这就是为何基于西方社会背景(以欧美为主)发展出的社会科学理论,用于解释中国的社会现象,常常遭遇“肌无力”的尴尬。正是这种“语境”的难题带来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困难,人类现有的分析工具和方法还难以发展出具有普适性的社会科学理论。在中国当下应对这一难题,就必须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科学,这也是总书记讲话中为中国社会科学工作者指明的努力方向。
三、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方法论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经济发展成就,主要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取得的。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量西方先进的社会科学成果,更重要的是立足于我们自身的“两大法宝”。一个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对以客观世界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等一般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紧密把握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另一个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丰富智慧。中国文化中的很多传统智慧,与当代西方社会科学的前沿理论保持着惊人的一致。
中国领导人正是熟练运用了这两个法宝,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不仅活学活用唯物辩证法,还注重弘扬中国传统智慧,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做出了表率。
那么,新时期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如何进一步发展?总书记讲话充分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高瞻远瞩地指出,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同时,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方法论,这就是“古今中外融通法”:“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这一方法论的核心是“立足国情、兼收并蓄”。
四、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总书记讲话表达了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述学立论、建言献策的殷切期望,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加倍努力,不断在解决影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取得明显进展。在这个需要理论和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和思想的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大有可为。
总书记讲话中强调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方法论,对我的研究工作非常有启发性,也是我目前所从事的公共管理课题研究的思想精髓。我学术研究中的一项工作是对中国水权水市场领域的研究。去年我作为首席专家,申报立项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水权市场制度体系研究”。这项课题研究的一个背景,就是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国内学者和有关部门过于强调美国、澳大利亚等个别国家水权水市场的“先进经验”,强调理想意义上的西方自由市场模式,对国情条件的制约和中国特色的因素认识不足,对世界范围内水权市场发展的教训和伴随的问题认识不足。我负责的这项课题就是要在吸收借鉴西方社会科学前沿成果和方法的基础上,基于中国独特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情景,发展中国“语境”下的水权市场理论,为中国特色的水权水市场实践提供科学支撑。
总之,作为年轻一代的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响应总书记讲话“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号召,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真正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