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网-经济频道 2016-07-15
编者按: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7月8日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听取专家学者对当前经济形势和做好经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座谈会上,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谢地、上海社科院院长王战、湖北省发改委主任李乐成、深圳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等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各自地区或各自企业的实际先后发言。另外,来自清华大学的胡鞍钢教授等专家学者也就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时隔两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谈了什么?【新常态?光明论】专栏将通过采访或约稿的形式,全面解读习总书记在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刊发两次参加习总书记经济形势座谈会的胡鞍钢教授结合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所撰写的独家解读稿件,以飨读者。
7月15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今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的主要指标数据,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34063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6.7%,二季度同比增长6.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2097亿元,同比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134250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184290亿元,增长7.5%。从环比看,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8%。
上半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持续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自从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以来,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又走过了半年。中国经济形势怎么看?国内外众说纷纭,有唱衰的、有看好的。作为中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的掌舵人,中央高层对中国经济形势怎么看?日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和建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经济运行基本平稳,符合预期和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经济基本面和社会大局基本稳定,金融市场运行总体平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的进展,但经济走势仍然分化,新旧发展动力的转换需要一个过程,新动力的成长势头正在加快。从趋势看,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从经济运行看,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更加明显,必须坚定信心、增强定力,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的经济结构,强化新的发展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宏观经济政策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适度扩大总需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有力、有度、有效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引导好发展预期,用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社会预期,用重大改革举措落地增强发展信心。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那么,如何开好局,保证稳增长、调结构的重大经济任务,保证完成全年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实现“十三五”的开门红?
“十三五”规划的165个重大项目
面对国内经济、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下行的双重压力,一是要保持战略定力,这个战略定力就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实现全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特别是那些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二是要以五年规划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作为落实《纲要》的主要抓手,全面启动23类、共计165个重大工程、重大项目。
从中国的五年规划来看,是举全国之力办全国大事,突出表现为每个规划都提出了国家重大工程和项目。例如“十一五”规划提出了15类、132个重大项目;“十二五”规划提出了20类、142个重大项目;“十三五”规划更是提出了23类、165个重大项目,涉及到科技创新、各类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民生福祉、人力资本投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
图为胡鞍钢教授在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发言
中国交通基础设施革命
以基础设施为例,明确了“十三五”时期信息、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领域的建设重点,谋划了一大批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网络性、公共性的重大工程项目。如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工程有十项: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四沿”通道、民用机场、航港设施、城市群交通、城市交通、农村交通、交通枢纽、智能交通。这些重大工程都会带动全国各地各方的投资,预计“十三五”时期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将超过20万亿元,相当于“十二五”时期总投资(近13万亿)的1.5倍以上。其目标就是到2020年,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总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部分地区和领域基础设施还将成为世界的标杆。
其中,高铁通车里程达到3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高速公路通车标准与美国标准一样,覆盖20万以上人口城市,通车总里程达到15万公里,相当于美国的1.5倍;全国96%的县城通二级以上公路,农村公路基本覆盖所有乡镇(3.18万个)和建制村;民用运输机场超过257个,覆盖约90%的人口(100公里直线距离);300万以上人口城市轨道交通,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约3000公里,像北京与周边地区进入“四轨时代”,如地铁、市域快轨、有轨电车、轻轨,总里程将达1000公里。
中国四类基础设施革命
中国不只是发动了世界最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革命,还发动了能源设施、信息通讯设施、水利环境设施革命。对四类基础设施(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占GDP比重从2013年的16.5%提高至2015年的20.3%,提高了3.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9个百分点。(见表1)我们估计,“十三五”时期四类基础设施投资占GDP比重在20%以上。
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专门从事都市政策研究的高级研究员罗伯特·普恩特斯研究的结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超能量来自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7月6日刊登布赖恩·勒夫金(英国广播公司副总编)题为《中国成为经济强国的秘密何在?》文章。]
其他重大工程
此外,《纲要》还提出6项重大科技项目和9项重大科技工程,为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进行前瞻性地布局;6项重大人才工程,涉及到创新人才、青年英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国家高技能人才、尖端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5项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重大工程;6项环境治理保护重大工程;8项山水林田湖生态工程;明确了教育、健康、就业、文化等领域的一批重大民生工程。这是“十三五”规划最大的项目库,覆盖了主要的关键领域,也覆盖了全体人口。
举全国之力办全国大事
邓小平同志提出,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7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具体地讲,中国能够制定五年规划,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经济社会发展宏伟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在深入调查研究、反复论证的基础上,规划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基础性、长远性的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作为实现目标任务的最大抓手。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我们的评估发现,凡是进入国家五年规划的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都能够如期按质完成,这也就是为什么西方的首脑如德国总理、英国首相羡慕不已,因为这些项目都是在五年内启动,要待十年或者更长时间才能完成。
上半年重大工程投资已达6万亿元
今年是开展165个国家重大项目、部门重点项目以及各地重点项目的启动之年,无论是对当前的稳增长、调结构的投资需要,还是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需要,都是现成的战略布局和行动方案,更是最大的抓手。根据国家发改委提供的最新信息,1-6月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96个,总投资4616亿元(平均每个项目为48.08亿元)。
截止5月底,11类重大工程累积完成投资59499亿元,已开工48个专项,403个项目(平均每个项目为147.64亿元)。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交通基础设施和能源领域。这表明,实现“十三五”开局之年有了充分的保障,政府的重大项目带动了基础设施和能源领域的投资高达近6万亿元,这些项目都是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网络性(地区或全国网络)、公共性、长远性(较长的生命周期)的基础设施,势必带动各地区各行业的投资需求,也会带动与基础设施相关联的原材料(包括水泥、钢铁)、设备工器具等需求,也会带动民间投资恢复增长。
“稳增长、调结构”的最大抓手
考虑到即将发布的国家 “十三五”专项规划,所涉及的部门、行业的专项重点项目的话,这都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也是目前世界最大规模的公共投资、公共服务及人口的“中国项目”。这是中国在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实现“稳增长、调结构”的最大抓手;从长远来看,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奠基之作。
图为各类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2013-2015)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摘要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