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发展办编辑整理
11月28日至29日,中宣部在苏州市召开治国理政论坛“新发展理念系列理论研讨会”第五场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坚持共享发展”。中央有关部门、社科研究单位、高校、思想理论工作“四大平台”、江苏省社科理论界部分专家学者以及部分地方负责同志百余人参加了研讨会。294俄罗斯专享会教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就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展开论述。以下为胡教授在“坚持共享发展”理论研讨会的发言摘编,刊载于今日的《人民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决策,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使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越走越宽广。
扶贫开发是循序渐进的“持久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开发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鼓励先富”阶段(1978—2000年),旨在成功跨越贫困陷阱。按照我国现行农村贫困标准衡量,197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77000多万人。为了解决贫困问题,我国不断推进农村改革,实行“鼓励先富”发展策略。到2000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下降至46000多万人。总体上看,这一时期是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幅度最显著的时期。21世纪初,我国已经达到小康水平,尽管还属于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但为进入全面小康时代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个阶段是“共同富裕”阶段(2000—2020年),旨在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按照我国现行农村贫困标准衡量,2015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下降至5575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5.7%。
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成功经验。
我国扶贫开发的成功经验向世界证明:增长与减贫可以同时进行。我国扶贫开发的根本经验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集中力量办扶贫开发的大事。
一是强烈政治意愿是走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大前提。我国减贫行动是面向全体人民作出的政治承诺,这个全体人民不仅包括低收入群体,也包括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少数民族等特定群体中的贫困人口。
二是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为扶贫开发奠定了物质基础。1981—2013年,经济增长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贫困人口减少0.962个百分点。
三是纳入国家规划是实现脱贫目标的制度保障。扶贫开发行动正式纳入国家规划,体现了扶贫开发在国家战略规划中的重要地位。四是消除各类贫困是确保全面脱贫的关键。我国减贫行动涉及范围很广,包括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贫困人口收入水平,提供社会保障和卫生、教育、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从而不断提高贫困人口发展能力。
“十三五”时期要打赢脱贫攻坚战。
我国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要实现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完成这一任务具有重要世界意义,我国可以提前10年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第一个也是核心的目标:消除极端贫困,按人均每日支出1.9美元减贫目标彻底告别极端贫困。2020年之后,我国将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不断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发展优势、共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