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为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进一步发挥智库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和公共外交的重要作用,光明日报社1月18日在京举办2016中国智库年度影响力评选结果发布会,揭晓“年度十大智库”和“年度十大智库人物”。
年度“十大智库人物”(部分) 郭红松摄 右一:胡鞍钢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傅莹,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院长樊纲,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院长魏礼群等10人当选2016年度“十大智库人物”。
获奖证书
为富民强国贡献知识
——光明日报社年度影响力十大智库人物获奖感言
胡鞍钢
二〇一七年一月十八日
很高兴能够经过光明日报智库中心组织的多轮获选,获得这项荣誉。
30多年前我作为一名博士生,开始从事国情研究,逐渐认识到中国在其现代化进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之大、矛盾之多、问题之复杂,是不易认识的,也不是朝夕之间就能解决。这就需要更多的学者以科学的态度、历史的观点、宏观的视野进行坚持不懈的研究,更需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循环往复的认识过程。当时的初衷就是:为中华民族的繁荣、祖国的强盛,既是我人生之路之目的,亦是我学术研究之宗旨。
我也意识到,国情研究是一种特殊的创新活动,它的作用不仅仅限于学术意义,更重要的是它所产生的社会意义。它本身是一项具有战略性、超前性的学术研究,对中国重大的发展问题作出深入的探讨、提出独到的见解,这些研究成果就是以科学研究、实际调查、国情分析、国际比较为基础的。1995年《北京青年报》的一篇文章曾把我列为“国策派”的突出代表。不过我也意识到,一个研究者所提供的知识成果是否是“真货”,即真知灼见,对社会有意义,如果他也是像商品市场上出售“假冒伪劣”的商品,用不了多久他就会身败名裂。这说明,不同的知识会有双重性,既有正外部性,也会有负外部性,形象地讲:言可安邦,言可乱邦;言可兴邦,言可丧邦。同样的是实践既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检验谬误的标准。
总结30多年来从事国情研究的学术生涯,简单地概况是“四个一”:一个宗旨,一本“书”,一条“路”,一份担当。
一个宗旨,就是:“知识为民,知识报国”。我们创新的是关于当代国情和发展的系统知识。到目前为止,我和我的合作者,已出版专著(28部)、合著(28部)、主编(16部)、合编(6部),合计78部;英文(14部)、日文(14部)、韩文(2部)、土耳其文(1部),外文合计31部;总计109部。从1998年到目前为止,我们撰写的《国情报告》总计1387期,上千万字,这成为我们关于当代中国的知识积累、知识资本、知识财富。
一部“天书”,就是“中国天书”。研究中国国情如同读一部中国天书,读中国这部巨著。当代中国的巨变为我们提供了这部巨著的伟大题材、历史画面、丰富内容。这需要天天读,既要读有字书,又要读无字书;天天记,记录中国的重大事件、关键信息;天天写,随想随记,随记随写,随写随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即使如此,仍然是写不完、写不尽。读中国这部巨著,是不能像盲人摸象式的解读,要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中国及全貌,还要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不仅要看见树木(局部),更要看见森林(全局),不仅要看见当今,还要回望历史,更要展望未来。
一条“道路”,就是探索中国道路的学术之路。国情研究主线就是研究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这是时代的主题,又是社会的主线。正因为此,我们自觉地意识到:与中国兴盛同行、与中国发展同步,不断地认识中国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不断地探索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中国道路。
一份担当,就是为富民强国作出知识贡献。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要求:“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为此我将带领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的团队,一以贯之地上下求索:全面了解中国、真正认识中国、深刻分析中国、深入理解中国。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