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挑战与机遇”高端对话专题
光明网讯1月12日,由光明日报社主办,天津贵金属交易所有限公司支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挑战与机遇”高端对话在光明日报社举办,来自经济学界的专家学者共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上,294俄罗斯专享会副教授周绍杰作主旨发言。
以下为发言实录:
非常高兴有这样的机会来到光明日报做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言,之前各位教授以及业内的人士已经把基本的问题讲的很清楚了。我想花几分钟时间先谈一下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任何一个政策你不把逻辑搞清楚,很容易走偏路。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做宏观经济大家知道,经济增长核通常把经济增长分为资本增长、劳动力投入的增长和全要素生产力增长三者的贡献。从劳动力投入增长来看,由于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特别是老龄化的影响,现在已经进入到劳动力人口增长非常缓慢的阶段,将来甚至会出现负增长的状态。
从资本增长来看,中国是一个高储蓄率、高投资国家。这几年,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投资占GDP的比例基本上是45%左右。我们一直想要摆脱投资驱动型的增长模式。但是,我们可以看到,金融危机之后这种模式得到进一步强化。从趋势上来看,中国的投资率在未来不可能再提高了。此外,对应于高投资率,中国的消费率比较低,特别是居民家庭消费占GDP的比重比较低。2015年大概38%左右,而世界平均水平为60%左右,这意味着将来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空间非常大。
接着,我们再从全要素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讨论一下中国的经济增长。从长期来看,全要素劳动生产率是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是非常多的,但是对于当前中国经济状况,有两个因素只至关重要。第一是资本市场效率问题。总体来说,我国的资本市场建设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但是距离高效、包容、风险可控的资本市场目标还是有一段距离的。为什么强调资本市场的效率?因为现在我们的投资率为45%左右,2030年也很可能维持在35%左右,仍旧是世界上的高投资率国家。这么高的投资率,如果市场配置效率不高的话,肯定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我个人认为,资本市场效率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那么,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怎么样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在我们讨论资本市场效率的时候,有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就是国有企业和资本市场的关系,或者是国有企业和银行等金融部门的关系。从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国有工业企业、国有控股的工业企业亏损率都非常高,都在30%以上;相反私营工业企业亏损率也就在10%左右。今年投资增长的最大驱动是国有及国有控股资本,估计今年的国有控股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是20%左右,但是民间投资的增长率只有3%。毫无疑问,这种现状是不可持续的。
总体来看,民营经济在资本市场上融资相对于国有企业还是要困难一些。在经济状况不好的情况下,民营经济面临的融资困难就会更高。
民营经济投资,不仅跟资本市场有关系,也跟行业的市场准入有关,后者也影响前者。据我了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地实现,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领域尽管从国民经济的总体来看不是属于关键领域,但从实际来看往往只有国有资产可以做,民营资本做不了,例如一些关于盘活资产的领域。对于国有企业,他们是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领域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大量的信贷投放也因此主要给了国有企业。我个人认为,现在国有企业应该“瘦身强筋”,同时也给民营经济放出一些空间来。这样国有企业可以把很多的资源投入到做大做强领域,比如说绿色发展、创新发展,这是很重要的方面。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僵尸企业。僵尸企业集也集中在国有企业。一般来说,民营企业假如经营不下去了,市场会自然淘汰。但是,国有企业由于享受到各种保护,即便是成为了僵尸企业,也很难淘汰。因此,国有企业能否深化改革是供给侧改革最核心的问题。国有企业怎么样进行改革主要是个实践的问题。刚才有人讲国有企业的债转股问题。债转股一个必要前提是资产管理公司要充分发展。我觉得应该把资产管理公司放开,让更多的民营经济参与。
最后,强调创新的问题。刚才大家也都讲了,中国制造2025、中等收入陷阱等问题。我们做过一些研究,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如果中国经济能够保持到2025年6%的增长,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能够在2025年达到高收入国家的门槛。当然,门槛的收入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讲也是比较低的水平。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中国制造2025的问题,这对于中国未来的制造业发展会发挥很大的作用。而且,我们可以看到现在中国创新的势头还是不错的。我身边有很多的朋友,都已经比较成功地加入到创新、创业的行列,甚至有的人已经身价几十亿了。总体来说,中国的创新所产生的经济机会是难以想象。我有的同学他们已经能做一些世界一流的高端产品,产业规模可能不是几百亿,甚至几千亿的规模。从这些观察来看,中国有可能进入到一个创新的“爆发期”。现在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如何把创新跟资本市场有效结合起来。如果中国把创新做好了,无论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好,还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都是非常乐观的。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真正有创新活力的地方也就那么几个。比如美国的硅谷它具有很创新的活力。我们可以看到90年代中期以后,有些先进的国家包括日本都没有产生像谷歌、微软、facebook等后起大型的创新的企业。创新不仅取决于制度环境,经济增长路径对创新产生的实质性的需求也是必要的。举个例子,香港无论资本市场、制度环境等各个方面都没有问题,但是香港不是技术创新的中心。一个很重要的解释是香港的经济增长模式对技术创新需求不高,相反可以看到跟香港发展差不多的经济体像新加坡,它还有20%的制造业。因此并不是你的金融、法律环境好就能够鼓励创新,当然这是必要的,但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把创新的需求做好。
现在规划的中国制造2025,可能是从供给侧角度画了一个很好的蓝图,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也对创新产生巨大的需求,下一步最关键的问题是要把市场做好,让市场成为重要的要素,只有这样民营经济才有机会,我们的经济才有活力,才能把增长潜力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