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资源研究所与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于3月1日在北京举办“‘新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2017全球热点观察”活动。世界资源研究所执行副主席马尼希·巴布纳(Manish Bapna)、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以及来自世界银行、中国工程院、环保部规划院等机构的中外专家学者共同交流了“新全球化”浪潮下中国的角色与贡献。
数据表明,全球的贸易总额占全球GDP比重在2008年达到高峰后,一直持续下降,“逆全球化”是当前及未来时期全球性最大的发展挑战之一。2016年《巴黎协定》正式生效,全球化从“1.0”版本到“2.0”版本的升级势在必行。胡鞍钢明确表示,中国应扛起“新全球化”大旗,为世界做出中国贡献,创造中国机遇,提出中国方案。
据环保部环境规划院环境战略研究部副主任秦昌波介绍,与发达国家同等收入水平相比,我国的能源结构更加依赖于煤炭。经过大规模的环境治理,全国空气的环境质量状况有所改善,2015年在首批实施空气质量监测的74个城市当中,重度以上天数减少了53.7%,PM2.5的平均浓度下降了23.6%。同时,“十三五”规划首次将环境质量指标列入约束性指标,逐步构建环境质量管理的机制体制政策制度体系。秦昌波说:“中国已经跨过了环境质量从恶化到改善的‘拐点’,‘十三五’的环保目标是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突出民生导向,确保环境安全底线,在生态环境可达,经济技术可行,和人民群众可接受平衡的基础上来确定我们的阶段性目标。”
在中国,滴滴、摩拜等共享出行模式兴起,无人驾驶的研发也如火如荼,低碳的经济增长方式优势明显。随着美国在全球化舞台上的逐渐后退,其他国家以及全球市场将怎样应对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原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院长何建坤说:“在应对全球生态危机时,不管未来特朗普政府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中国肯定还会坚持既定的政策,积极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发挥积极引领作用,促进世界各国的合作和共赢。”
巴布纳也对国际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趋势持乐观态度,尤其是期待中国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探寻和实践新路径。他表示:“今年,我们面临很多重大和无法预知的挑战,但是低碳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势头依然强劲。我们期待看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其他国家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在新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应当达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一目标。全球化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在全球化的基础上实现。联合国推出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但是公众知晓度依然不够,我觉得还需要大力宣传。”
供稿: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