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迈步从头越”:第一个百年目标胜利在握,中国发展前景可期
近日,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光明网理论专家委员会委员胡鞍钢对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做专题讲座。胡鞍钢深入剖析了我国高效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民主化的经济决策机制,在国情研究院团队的核心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托政府权威数据,对2016年“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了打分,并给出了96分的高分。在他看来,这是我们交出的一份漂亮的“中国答案”,既是对全国人民的最好答案,更是对世界的最好答案。文章指出,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已经是胜利在望、胜利在握,我们要“而今迈步从头越”,开启新的长征,还要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
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发布,全文约1.8万字,信息量非常之高,可以与2月2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国情咨文》作简单对比。对比的方式很简单,就看有多少数字。特朗普的《国情咨文》只有文字,没有数据。我们的政府工作报告就不一样了,不仅有数据,而且很重要很详实,是具有含金量的信息。所以说,有比较,才有鉴别。
本文主要对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主要发展目标、指标做一下评估,对比2016年和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虽然只有1.8万字,但信息量非常大,基本上覆盖了全国的各个方面,尤其是重大发展目标、任务和政策等方面。不仅为全国人民所,也为世界所分享,尤其是在中国进入世界舞台中心的背景下。“两会”可堪称为“中国政治民主月”,让决策更加民主,信息更加透明。
如何认识中国?我想从三个视角来讨论。第一,了解和认识中国经济决策机制。中国经济决策机制是非常标准的程序,体现了决策机制的“三化”,即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了解中国经济决策机制,就要了解决策的程序、阶段和不同阶段的产出。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的出台不是一个“黑箱”过程,它是有其自身政治逻辑的。因此,我们所关注的是政府工作报告从起草到公布的整个过程,而不只是最后的结果。
第二,是对2016年政府工作的智库评价。我们是根据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主要目标和指标、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以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来对2016年进行总体评价。当然,我们国情研究院2016年年底已经受到国家发改委委托,从“十三五”规划视角对2016年进行第三方评估,其中一些重要的成果我们已经在网上进行介绍。
第三,是讨论2017年中国的宏观调控目标。这包括经济社会的总体要求、主要指标和重大政策。
通过这三个方面的视角,我们可以全面认识和深入了解中国经济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以及最终结果。因此政府工作报告不只是一个简单的1.8万字的政府工作报告,我们要把它看成一个中国经济决策的全过程、全周期。
一、中国经济决策机制
改革开放至今已经将近40年,在历史长河中也就是一瞬间,但是中国已经打破了几个重要的世界发展纪录。
第一,我国是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美国1870年经济起飞时人口只有4000万左右,1950年日本经济起飞时人口只有8000多万人,但中国经济起飞时总人口已经达到9.6亿人。人口规模大大超过经济起飞时的美国、日本。
第二,从改革开放以来(1978-2016年),中国经济创造了年均9.6%的高增长奇迹,在同期世界各国居首位。美国经济起飞时期,即1870年到1913年间的经济增长率在3.9%-4.0%。二次大战之后,日本创造了经济奇迹,1950年到1973年间的经济增长率高达9.2%。经济增长率达到9%是非常不容易的,而中国到目前为止已经保持了年均9.6%的增长率。
第三,中国保持了宏观经济基本稳定,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来,一是较低的经济增长波动系数,从1996年首次实现经济软着陆之后,我国的经济增长波动系数没有超过20%。二是中国保持了较低的通货膨胀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CPI平均上涨率是5.2%。从1996年到2016年的20年,CPI年均上涨率在2%以内(1.9%),实现了经济学教科书上的一个均衡或理想状态,即高速、稳定的增长,又是低通胀的增长。
第四,更重要的是我国创造了世界最大规模的就业岗位,我国从业人员在1978年只有4.01亿人,到2016年达到7.82亿人,整整增加了3亿多人。目前全球失业人数超过两亿人,中国城镇失业人数960万人,占世界总数比重不足1/20。
那么,中国创造这一经济奇迹背后的原因何在?这与中国的经济决策的制度和机制有什么关系?我国在世界上有什么独特的政治优势,又是如何将这一政治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中国最重要的优势就是共产党执政,共产党执政的优势在于它的经济决策的制度性安排。中国的经济决策机制不同于其他经济大国,如G20国家。这些国家基本实行总统制、内阁制或议会制等制度安排。国际竞争表面上看起来是经济竞争,其本质是制度竞争,尤其是国家决策机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会在G20国家中主要经济指标最好(我会在下面谈到)。
中国的决策机制的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突出表现为三大决策过程,即党中央决策,国务院决策以及和全国人大决策。我国的决策过程本身是一个民主与集中相结合,先民主、后集中、再民主、再集中的过程。
第一步是党中央决策机制,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党中央领导经济工作、作出重要经济决策的最重要会议制度。从1994年11月底首次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形成了这一重要的会议制度。1994年,中国爆发了历史上最严重的通货膨胀,CPI上涨率高达24.1%,为此中央首次召开经济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常由总书记做主旨报告,总理做会议总结性报告,从而形成了一个惯例性的会议制度安排。这是一个典型的“挑战-应战”模式,重要的是以制度创新来应战,又将挑战转化为机遇。
一年一度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总结当年经济工作,提出下一年度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明确下一年度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具体部署。第一方面是分析经济形势,二十多年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主要集中于分析国内经济形势;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会议开始关注国际经济形势。第二个方面是总结当年的经济工作。第三个方面是提出下一年度的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包括重要的任务,确立下一年度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并且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作出具体部署。
201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经济决策的大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参与者范围逐步扩大,原来主要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委书记、省长,以及各中央部委负责人,而后进一步扩大为中央企业党委书记、中央直属高等院校党委书记,还包括若干中央金融企业党委书记等。通常,我们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称为“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不仅覆盖了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还覆盖了所谓非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从公共政策制定的视角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是信息沟通、知识分享的过程,包括关于国际形势的知识、国家形势的知识、各行业的知识。这就有利于形成政治共识,做出经济决策。
党章没有规定每年应该召开两次全会。1956年党章规定每年召开两次中央全会。1982年修改党章,不再规定每年召开两次全会。1994年,党中央针对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行制度创新。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可视为一个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这就形成每年是一次中央全会和一次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的决策机制。所不同的是,前者是作出重大专题性决定的会议,着眼于并指导于中长期,后者可作出重大经济决策的会议,着眼于并指导于当前全面工作。两者形成不同分工、互补性极强的决策机制。
第二步是国务院决策,即政府工作报告。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后,国务院立即成立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由总理担任组长、副总理担任副组长,起草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12月底完成初稿。之后进入讨论、修改、审议程序。中间经过了多次修改,其中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召开四次会议,对报告进行审议讨论,如李克强总理亲自主持召开专家学者、企业界、科教文卫方面人士参加的座谈会。在这个过程中,各民主党派积极建言献策,直接为政府工作报告提供重要建议。报告征求意见稿下发到全国党政军群各部门,总共发出几千份,收集到上千条意见,形成重要的修改意见。中国政府网等单位还发起了“我向总理说句话”活动,如同直通车,直接表达诉求、建议、意见等。上述广泛参与、民主决策做法在全世界也是及其独特的。李克强总理主持国务院的常务会议,进行讨论。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也会召开党组会议,具体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2017年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审议。
第三步是全国人大决策,即3月5日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作政府工作报告,由全国人大代表审议,也包括全国政协委员对报告讨论和建议。
政府工作报告总共1.8万字,从起草到初稿,从征求意见稿到最终稿,都凝聚了各方面的智慧,表达了人民各界群众对持续发展经济、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的愿望。所以我把三月份称为中国的“政治民主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当天,不仅是全国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在会场聆听总理的报告,同时也会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来公开的播发。
报告的起草过程体现了中国经济决策的“三化”: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保证了重大政策的正确性和及时调整的灵活性。如经济增长率的预期目标到底是多少?国务院会请几家研究机构提出方案,最后协商确定。通过专业智库和专家的参与,一些专业化的指标目标能够更加科学。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实践不断完善,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制度安排。这和美国的否决体制有很大区别,比如说总统行政当局提出的议案,国会否决;在两院中,众议院通过的议案,参议院否决;在两党中,一党议案,另一党否决。美国智库学者对我讲,他非常羡慕中国的决策方式,只要中国领导人想推动工作,各部门会形成合力,这在美国是做不到的,大家相互制衡,相互制约。大家也知道,特朗普马上就将否决奥巴马时期最大的改革之一,即医保改革。因此,美国的否决体制像“翻烧饼”,很多政策既不能形成共识,也不能实施下去。
二、对2016年政府工作的第三方评价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一直持续跟踪政府工作报告的第三方评价。这里涉及到怎样看待中国经济发展,到底是乐观论还是悲观论?如果是乐观论,依据是什么?是不是经济增长率越高就越好,反之则不然?因为许多悲观论就是依据经济增长率,从我们的视角看,不仅是片面性,也不够专业化。我们是从目标一致法的视角,不仅定性,而且定量的评估政府工作,保证其客观性、全面性和科学性。
的确,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个“测不准问题”。既然物理学上有不确定性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更不要说像中国这一巨型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都会远超过自然界的现象。这不只是一个认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论的问题。1978年以后中国经济起飞,很多组织对中国经济进行预测。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最专业的组织,对中国的经济预测也会产生较大偏差。我常举的例子是世界银行,世界银行在1985年作过关于2000年中国的长期预测,中国经济增长率在5.4-6.6%;1997年在香港又公布了对2020年中国的长期预测,如2000-2010年为6.9%。但是,它们的预测误差很大,大大低估中国的发展潜力,因为中国人民的发展潜力、创造力、创新力很难用一个干巴巴的经济增长模型来预测的,尽管它是一个重要的预测工具。
对中国经济发展未来趋势还有一个持续不断的争议:中国经济发展到底是光明论还是崩溃论。美国的经济学家和专家,他们自己也发现每个人预测的记录都不那么好。国内也有经济学家发表文章,标题危言耸听。然而我们也做了更专业的研究,比如《中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中国高技术产业如何赶超美国》(《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年第2期),《大国兴衰与中国机遇:国家综合国力评估》(《经济导刊》,2017年3月号)。其中就做专业的分析,提出中国经济不仅没有崩溃,而且在多个方面已经超过了美国。中国是不是威胁?最近一位澳大利亚的导演约翰·皮尔格专门制作了一个纪录片,叫《即将到来的对华战争》,从他的视角揭露了所谓“中国威胁论”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很有价值和意义。
2016年1月1日,我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了《2016:中国“十三五”开局之年》一文,强调中国将在2017年大展宏图。首先最重要的标志是,中国通过用将近两年半的时间,2016年的“两会”就是正式批准和公布了“十三五”这个大的战略谋划。它从2013年就开始设计、调研、分析、预测“十三五”规划,我们作为智库之一参与到全过程中。它的主题就是如何如到2020年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第二就是积极推动“十三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之年,后面会谈什么叫良好开局。第三就是根据中央的精神,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总目的就是中国作为经济巨轮应当行稳至远,一年一大步、五年一个大台阶。以上是我对2016年的一个判断。
怎么样来分析2016年呢?评论中国的经济,一定要有白纸黑字的依据。我这里有三个依据:第一个依据是2016年3月5日李克强向全国人大的报告,即政府工作报告的最后一部分“2012年重点工作”;第二个依据是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2017年2月28日);第三个依据是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第一部分,“2016年工作回顾”。我们的做法就是让数据说话,让事实证明。方法是“目标一致法”,采用完成率来定量评估。
我们就是根据目标一致法,对2016年这几项目标,以及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25个主要经济与社会指标的实现情况来衡量。25个指标中只有一个指标,即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支出与GDP之比)没有实现,按理说应该达到2.2%,但是实际结果是2.08%,原因是2015年的GDP统计做了一个调整,不是原来的2.10%,而其他指标全部都实现了,大多还是超额完成。
1、经济持续较快发展
首先来看经济增长保持了较快增长,GDP已经达到了74.4万亿人民币,按照购买力评价计算的话,大概将近二十万亿美元(2011年国际美元),这是我们根据世界银行不变价格计算的。按照汇率法的角度来看,2015年大体是11万亿美元左右,2016年为11.7万亿美元左右。
第二个是“十三五”时期首次引用了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2016年增长率达到了6.4%,应当说这个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是在全世界也几乎是最高的增长率之一。
第三个我们还是要从G20这个20个国家做一个横向对比。我们把英国《经济学家》提供的GDP增长率、CPI上涨率、失业率、工业增长率、财政赤字率以及CPI上涨率和失业率构成的所谓“痛苦指数”做一个对比(见表1)。
表1 G20主要经济指标(2016)
(数据来源:英国《经济学人》,2017年2月11-17日 注:痛苦指数等于CPI上涨率加失业率;宏观经济健康指数=GDP增长率-痛苦指数)
中国的痛苦指数大体是6.0%,日本最低,是2.9%,印度大约是9.8%。我们还增加了一项“宏观经济健康指数”,就是经济增长率减去痛苦指数。中国是0.7,为正数,美国是负的,为-4.5%,且几乎其他大国都是负的。中国财政赤字率,一般有两个口径:一个是一般公共预算中的口径,大体是3.8%,已经是很高了;一种是加上了中央预算基金,大体是2.9%。中国的工业增长率为6.9%,也是历年来最低的,但是在全球应该说是最高,也就是说通过横向分析,可以看到中国的宏观经济绩效虽谈不上一枝独秀,加上印度一起为“两枝独秀”,但是至少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是最快的、最健康的、最好的。只有通过国际比较,我们才能真正“知己知彼”,即中国经济“光明论”。
最重要的是就业,2016年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300多万人。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后,累计创造就业达到6524万人,这是了不起的最大政绩。奥巴马的国情咨文讲到,“我们现在处于私营部门连续创造就业机会最长的一段时期中。我们创造了逾1400万个新的就业岗位;这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业增长最为强劲的两年;失业率下降了一半。”我们在过去一段时间,在全球低迷,失业人数增至2亿人的大背景下,在中国什么概念呢?2012-2016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是美国的4.66倍,当然我们人口也相当于美国的四倍之多。
我们可以体会一下,李克强总理这句话:“作为13亿人口发展中大国,就业比较充分十分不易。”我们认为,能不能实现就业比较充分,即失业率小于5%,是最重要的国家治理指标之一。我们可以看出前面的数据,包括G20,很多国家就没有办法实现失业率的下降。而中国不仅提出了失业率要控制在4.5%以内,而且关键在全世界独一无二提出在城镇地区新增就业岗位这个最难实现的指标,这是和我们中国基本国情是非常相关的最重要的指标。
2、结构调整取得标志性进展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标志性的进展,特别是消费起到了带动作用。在全世界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世界消费增长率平均数是2.4%,而中国是10%。中国的经济增长率(6.7%)实际上相当于世界平均增长率(3.1%)两倍之多,但中国消费增长率则相当于世界平均增长率的四倍之多。从消费的视角才能够真正衡量一个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力。
2016年上半年,服务业成为我国第一大产业,占GDP比重上升到51.6%。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较快增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粮食再获丰收,粮食产量创下史上最高、世界第一的记录,农业生产能力,特别是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的提高。由于供求关系,粮食和谷物的产量,比上年还有所下降,分别从2015年的6.21亿吨下降至6.16亿吨,从5.72亿吨下降至5.65亿吨。
3、基础设施水平全面跃升
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持续提升。高速铁路投产里程超过1900公里,总里程超过2.2万公里,新建改建高速公路6700多公里,总里程超过13万公里,新建农村公路29万公里。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快。新开工重大水利工程21项。新增第四代移动通信用户3.4亿户、光缆线路550多万公里,中国是世界上光缆通讯线路长度最高的国家,突破3000万公里(2016年为3041万公里),相当于2010年的3倍之多。
4、科技创新实现重大突破
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幅提升,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国家已经启动了“十三五”规划所提出的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重大工程”,是“十五加一”: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深海空间站;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种业自主创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智能电网;天地一体化信息系统;大数据;智能制造和机器人;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健康保障。人工智能2.0,这是新加入的重大项目。战略目标很清楚,就是在这些领域成为世界创新者、引领者。其中量子通信、智能电网等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2016年中国发明专利拥有量首次突出100万件,达到110万件,而目前美国为130万件,日本为170万件左右。下一步就是看到2020年,是否可以超过美国,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超过日本,增长速度在过去五年达到了30%,即便“十三五”时期是10%的增长率,我们还是有可能做到的。为什么?因为这两个国家的数据增长缓慢,甚至日本还在进一步下降。研发经费支出达到1.5万亿元,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研发投入国家,仅次于美国,与GDP之比达到2.08%,还是没有实现原定目标;技术交易额超过1万亿元,与GDP之比提高至1.53%(见表2)。科技进步贡献率上升到56.2%,创新对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表2 科技发展主要指标(2010-2016年)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摘要2016》,第174页;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6年2月28日;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2016年发明专利统计数据》,2017年1月19日。)
5、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取得明显提高,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3%。棚户区住房改造600多万套,农村危房改造380多万户。国内旅游快速增长,国内旅游人次达到44.4亿人次,同比增长11%,国内旅游收入达到3.94万亿元,增长15.2%。基尼系数略有上升,2016年是0.465,比上一年有所提高,依然处于2003年以来的低水平。从本世纪初先后实行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如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四大战略,再加上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构成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4+3”战略,重塑中国经济地理,促进区域与全国一体化和趋同化。2015年,全国的31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均的GDP差异系数从2004年的高峰(75.1%)降至为43.9%,总的来看呈下降趋势。新型城镇化进程加速,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又有1600万人进城落户,户籍城镇化率提高至41.2%,城镇常住人口比例提高至57.3%(见表3)。
表3 中国发展差距与城镇化(2000-2016)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摘要2016》,第17页,第59页,第63页;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6年2月28日;地区人均差异系数系作者计算;城镇化率括号内为户籍人口比例;市场主体数据来源:国家工商管理总局,括号内数据系占总人口比(%)。)
2016年是扶贫攻坚战的首战之年,原定目标是1000万人脱贫。2016年,农村贫困实际人口减少1240万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人口超过240万人,贫困人口已经降至为4335万人,可以称之为首战告捷。当前贫困发生率已经降至4.5%(见表4),从全球来看,世界银行提出每年减少5000万贫困人口,仅中国自己就做出了1/4以上的贡献,到2020年中国基本消除绝对贫困。
表4 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及贫困发生率(2000-2020)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摘要2016》,第70页;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6年2月28日。)
6、社会发展成就斐然
教育公平和质量明显提升,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继续超过4%。重点高校招收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人数增长21.3%。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超过80%,全民医保覆盖人数世界第一,达到13亿人。文化软实力持续提升。
7、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特别需要指出的就是大家所关心的雾霾指标,在“十三五”规划中首次将地级城市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引入,而这个任务可以说超额完成。第二是将PM2.5下降作为一个指标,下达的目标是3.9%,实际结果是8.8%。还提出了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2016年的计划目标是66.8%,但实际结果已经超前完成了2020年的目标(见表5)。
表5 资源环境指标
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今天,必须要采取稳中求进的基本方针,也就是说经济增长率进入行区间,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非但没有造成其他指标的衰退,反而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其他的主要指标明显见好,尤其是资源环境指标。我们做过过去所有五年规划的评估,发现每一个五年规划第一年或者第二年这些环境指标都不好,都没有完成任务,使劲抓紧在第三年第四年甚至第五年,也是去严格控制,才勉强实现,甚至有的还没有实现。但是“十三五”规划第一年就完成是一个良好的开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尤其是国企改革,改革的混合所有制面已经超过90%以上。
8、如何评价2016年
我们怎么评价2016年的政府工作呢?我认为,刘云山同志对此做了专业性的分析:过去一年很不平凡,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迎难而上、砥砺前行,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新的成就,交出了一份漂亮的中国答卷。这些成绩的取得,最根本的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科学决策。有党中央权威,有坚强的核心,党才有力量,国家才有力量。这是我们的根本政治优势,也是我们的信心和力量所在。
过去一年很不平凡,我们党领导带领全国人民迎难而上,使中国经济巨轮稳中求进,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实际上全球经济增长率低迷(3.1%),全球贸易增长率低迷(1.8%),全球投资增长率是负增长,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大幅度下滑,对中国而言,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什么叫良好开局?就是我们通过“十三五”规划提出的25个主要指标,按照完成率打分,只有一项指标没有完成,总分为96分,至少是A+,交出了一份漂亮的“中国答案”,既是对全国人民的最好答案,更是对世界的最好答案。
那么,取得这一最好答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最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科学决策。我们强调科学决策,我们的国家治理需要科学地进行调研讨论和设计。现在的精准扶贫,可以通过大数据来提供科学依据。比如贵州,因为贵州是扶贫重中之重,就完成了这些重要的民生数据库。这就成为我们根本的政治优势,也是我们信心和力量所在。
9、如何看待困难与挑战
怎么看问题和挑战呢?2016年,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就指出了几个方面的问题。现在看来这些问题也没有解决,包括地区经济走势分化等,如辽宁出现了首次的负增长,特别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该省从2013年以后就持续下降,尤其是民间投资大幅度下降,虽然公共投资还是在迅速增长。全国财政收支矛盾较大,其他国家的财政赤字率在下降,而中国有所上升。
还有突出的问题是雾霾问题。李克强总理上一次说的是“严重雾霾天气在一些地区时有发生”,那么这一次提法叫什么呢?是“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一些地区严重雾霾频发”。讲这个问题实际上和老百姓的感受是一致的,我们不能回避这些问题。
从民生的角度我们看,上一次提到的是医疗、教育、养老、食品药品安全、收入分配、城市管理一共六项,这一次又进一步提出了住房、教育、医疗、养老、食品药品安全、收入分配,尤其加上煤矿、建筑、交通等领域发生了一些重大安全事故,共计七项。因此除五大发展理念之外,我们还要强调的是安全发展,这包括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生产安全,包括我们学校的安全等。
那么,怎么看世界的问题呢?对此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逆全球化”思潮和保护主义倾向抬头。特别是“逆全球化”问题,我们在3月1日和世界资源研究所,专门开了一个会,标题就是怎么应对“逆全球化”迎来“新全球化”。中国如何在新的全球化成为重要的领导者?总理特别提到了主要经济体政策走向及外溢效应的问题。这是很专业的,社会各界的评价也很高。连总理都在讲经济学的溢出效应,这样会推动经济学一些基本理念在全社会的普及。
如同李克强总理所言,我国发展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经济运行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困难不容低估,但信心不可动摇,也指出了我们中国的优势:
第一,是物质基础雄厚。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资本存量,还是现在银行的金融资产,基本上超过美国了,因为中国长期保持非常高的国内储蓄率和国内投资率,相当于美国的两倍之高。
第二是人力资源充裕。我们不是使用劳动年龄人口的口径,而是界定为7.8亿的就业人员。印度跟我们同样都超过了13亿人口,但他们只有4亿多就业人员,比中国少近4亿人,其中大部分妇女没有就业。按世界银行提供的同口径数据看,印度劳动年龄人口参与率只有52%,中国高达68%,印度女性占就业人数的24%,中国高达44%。
第三是市场规模庞大,尤其是我们的消费品市场,也包括现在我们的国内旅游市场,2016年已经打破了44亿人次,平均每人只有3.2次,出境旅游超过1.22亿人次,相当于美国的1.7倍以上,而且中国的游客含金量最高,人均消费居世界首位,2016年海外消费超过了1000亿美元。2015年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已居世界第二,达到4.4万亿美元,但是美国为13.8万亿美元,今后中国还有相当大的市场发展潜力。
中国产业配套齐全,科技进步在加快,基础设施在完善等等。
最重要的还是坚持党的领导。如何把经济优势和政治优势有机的结合起来呢?对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的总基调,中国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阶段。提出“稳中求进”这个总基调非常重要,它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呢?诚如刘云山同志讲的,就是怎么样处理好“稳”和“进”的辩证统一关系,要坚持方向稳、政策稳、预期稳,多做凝聚思想共识、引导社会预期、化解矛盾风险的工作,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3月5日,我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的文章《中国稳则世界稳 中国进则世界进》,也提到稳中求进,因为经济增长率下行,所有的民生指标结构指标,特别是资源环境指标,明显改善了。
从中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来看,正在从长期以来的相互“挂钩时代”开始进入“脱钩时代”。第一个脱钩是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脱钩,煤炭消费量已经持续三年下降,2016年是大幅度下降。所以我们估计今年煤炭消费比重可能降到60%左右,提前实现2020年目标;第二个是碳排放增长率也开始大幅下降,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第三个是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脱钩,已经持续多年绝对量下降。当然雾霾(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若按照专业的数据其实已经在下降了,74个重点城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下降9.1%,蓝天比例(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也在不断提高。这些和经济增长率从10%左右下降至6.5-7%是直接相关的。
三、2017宏观调控目标
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将2017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界定为六大目标:一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二是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三是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四是进出口回稳向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五是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六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4%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绝大多数都是预期性目标,只有单位GDP能耗以及主要污染物是约束性指标,与人民关系的空气质量指标大多数都是每月或者每个季度公布一次,有的是半年公布一次,力度非常大。
2017年,中国经济增长率预计在6.5%左右,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的结果。为什么加上这一句话呢?事实上我们经济发展已经走到低谷,开始向下一个周期的上升。我们不希望大起大落,保持比较平稳的增长,实际结果在6.7%、6.8%,李克强总理按照中国政府传统的做法,确保这一点。(见表6)。
表6 中国经济增长率预期目标值与实际值(2001-2020)
经济增长率为什么需要设定在6.5%?大的背景就是反映了中国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从极低收入到低收入,再到下中等收入,那么就会保持比较高的增长。随着中国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明显的标志是从2011年以后,中国就会进入中高速增长。随着我们从上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方向前进,将来进入到稳定增长阶段,也许是5%,也许是4%。实际上,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经济增长率是下降的,这也是一个经济发展规律。
总理这个表述强调了我们要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中国政府的经济发展方略就是“稳中求进”,“稳中求好”,增长预期目标要低一些,而其他发展指标要“好”和“进”,突出体现为城镇新增就业预期目标从2016年的“1000万人以上”,提高至“1100万人以上”,这是前所未有的就业目标,更加显示了从“增长优先”到“就业优先”,特别是今年高校毕业生高达795万人,实行这一方略不仅创造就业岗位,而且又提高了新增就业人员质量。
根据世界银行提供最新的数据,2012年中国GDP(PPP,2011年国际美元)达到15万亿美元,到2016年上升至将近20万亿美元,增加了4.8万亿美元,相当与同期世界新增总量13.34万亿美元的36%,相当于美国的增量的四倍,那么中国稳世界稳,中国行世界行,中国进世界进。十几年前美国那场信息技术泡沫,一打喷嚏全世界感冒,今天我们不能随便打喷嚏了。中国大宗产品下跌以后第一个喷嚏打到澳大利亚了,现在逐渐恢复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已经不是原来的关系了。
我们也可以看到其他的宏观经济指标包括CPI的上涨率、M2的增长率、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等等。特别要强调一点,我们已经从两位数以上高增长的投资回落到一位数,至少2016年是7.9%,特别是民间的投资大幅度下降。今年可能会有所提高,另外从市场的主体的角度来看,中国仍然保持在10%,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使得我们经济中看中用。什么意思呢?不光增长率看着好看,就是实实在在实实惠惠让老百姓收入提高。
还要看怎么有效控制财政赤字率,这将是今后的重要风险之处。还有一些其他的指标,包括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又提出一千万以上,实现易地搬迁达到340万,这个是很难的目标了。在2016年通过户籍改革约有1600万人进城落户,提高了我们的户籍人口比例,那么今年还要实现1300万人进城落户,我们保守估计在1500万人,加快了居住证全覆盖的问题。这一点来看对那些农民工外来人口是非常有利的,因为将来还是要基于居住证来提供本地居住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那么宏观政策又进一步提出了很重要的观点和意义,在原来积极财政政策增加了一个更加积极与有效,从财政赤字角度安排了3%,货币政策保持稳建适中(见表7)。
表7 主要经济指标增长率(2011-2017)
(注:财政赤字率A:一般公共预算,全责发生制;广义财政赤字率B: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至少是“三稳”:第一是增长率增长目标要稳,第二是就业要稳,第三是物价要稳,都是典型的宏观经济学中理想的状态。经济发展总是不平衡的,总是从不平衡到平衡,不均衡到均衡这个过程。报告还提出了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当时还没有明确提出。但是讨论到“十三五”规划最后的时候,才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十三五”主线,可能也作为“十四五”规划的主线,可能要花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实现供给侧方面的改革和扩大内需。
这次总理的报告引人瞩目的是适度扩大总需求,并提高有效性的观点。我们从1998年以后,叫做积极扩大国内总需求。到2008年2009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也基本上是这样一个方针,而后也造成了一些过剩的产能等等,才改变为从供给侧。这次提出这个从需求侧的角度来看,中国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还有相当大的投资空间,包括基础设施等。
供给侧和需求侧,是一个事物的两面,相辅相成,怎么适度扩大总需求,促进消费稳定增长?中国的服务业现在加快发展了,特别是提出了像健康、教育、体育、文化、旅游等等,这些是劳动力密集型、就业密集型,在增加值比率较高服务业方面的发展,显的尤为重要。提出了高品质产品的消费。目的是什么,就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后,消费的多层次性、多样化、个性化,个人定制越来越普及,要求个性化的高品质。
第二个方面就是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主要是集中在基础设施投资。2016年的基础设施投资,按照最新的统计公报公布大约占了固定资产投资将近20%,从这个角度来看,是一个有效投资,今年还会进一步增加和投入。这些投资是不是都是国家投入?如果从预算内安排的投资,其实在总投资的4%,当然今天公布的数据说,大约是5%,大体上只占全部投资的二十分之一左右。这就显示了中央的投资实际上是引导资金,通过杠杆的效应或者说扩大效应带领地方政府投资,带领引导非政府的投资等等。民间投资我们还有相当大的潜力。2016年大幅度下降,现在开始回升,也显示了我们投资需求开始体现出来。
关于基础设施投资。首先来看最新的数据,中国在2015年高铁已经达到了1.98万公里的,大体占了全国铁路运营里程的16.4%,提供的客运量已经将近37%左右,旅客周转量也接近三分之一,增长态势非常之快。整个中国高铁里程达到世界的55%,时速超过300公里以上,中国占了世界60%高铁客运的人次。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高铁作为基础设施来看,有一些局部地区是赔钱的,总体上还是看好的,这也加速了中国人的要素,可便达性等等方面,我们在这方已经走到世界前面了。
今年要完成铁路建设投资8000亿元、公路水运投资1.8万亿元,共计2.6万亿元。大部分集中在高铁和轨道交通和电气化铁路方面。着也给我们展现了中国最大的现代化,就是基础设施现代化。早在1954年和1956年党的八大首次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其中没有科技现代化,指交通运输业现代化。现在我们要重提的不只是交通运输,而是基础设施现代化,带动全球的第二轮基础设施现代化。(见表8)。
表8 高速铁路主要指标(2008-2015)
(注: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6》,第540页。)
中国发展目标不只是一个经济增长率目标,而是考虑了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综合目标。经济增长率在6.5%,会大大有利于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4%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这为李克强总理提出打好“蓝天保卫战”,实现2017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分别下降3%,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明显下降。当然,中国也进入了淘汰“黑猫”时代,即严重排放污染的企业,如果不能够从“黑猫”变成“绿猫”的话,基本淘汰出局。另外,中国也进入到后煤炭时代,煤炭消费总量从2014年达到顶峰持续下降,今年还会进一步下降,有可能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从2013年的67.4%下降至2017年的60%以下,随之而来的就是中国的碳排放增长率从2013年的2.7%变为2015年的负增长,2017年还会出现明显负增长。因此,经济增长率下行的直接结果就是主要污染排放量持续下降,开始与经济增长率脱钩,各类生态环境成本明显下降,实现中国经济发展、绿色发展的“稳中向好”。
总而言之,通过仔细阅读政府工作报告,是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分析中国最好的窗口。我们要从中读出数据来、读出事实来、读出信心来,最终才能够体会中国是如何变迁的,又是如何影响世界的。可以说,中国的三月是政治民主之月,政府向人民介绍传达如何执政,同时人民不仅是中国人民,还包括世界各国来了解发展情况,形成一个独特的互动关系,也推动了中国不断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可以有把握地说,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已经是胜利在望、胜利在握,但“行百里者半九十”。即使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也要“而今迈步从头越”,开启新的长征,还要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