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4年6月,总第263期
怎样写好文章?这既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好话题,还是一个从古至今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题。正如“文若其人”,一篇文章就是对作者的真实反映,既代表其立场和观点,也代表其风格和个性。
王梦奎同志曾编辑过一本小册子,即《怎样写文章》一书,我曾在90年代末认真读过。后到了2009年,该书由中国发展出版社以原名正式出版。现在有必要再重读此书,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使关于读书的体会“常读而常新”。为此,从“怎样写文章”的主题说开去,我想进一步谈一谈“怎样写好文章”的问题。这里我参照毛泽东的《反对党八股》一文,结合我个人的写作实践,谈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文章的写作对象或发表平台决定文章的写法。
对此,毛泽东曾有过很形象的论述:“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也是如此。”不同的写作对象或发表平台,就是不同的“山”,就有不同的读者,因而就要唱不同的“歌”,写不同的文章。当写文章时,首先要问一问自己:此文最重要的读者是谁?他们更关心什么问题?进而决定要写什么样的文章。我自己先后为《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人民论坛》等报刊杂志写过不同的文章。由于读者对象不同,文章风格也各异。多数情况下,我更擅长撰写短篇评论文章,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评论者的文章,主要是以我们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的团队研究成果——如一项国情研究课题的详细提要或摘要,甚至一部专题著作的提要——为基础。如我的《中国“集体总统制”比“个人总统制”要民主》一文,4就是我的《中国集体领导体制》一书的摘要。
第二,如何选择文章的主题和题目?
我的文章选题,就是人们普遍关心的当今中国发展的重点、热点、难点、争论点,这些“点”就是文章的核心问题,它们会随着所处时期的不同而不断变化。一篇文章不仅有一个核心问题,还要有一个核心观点。也要问一问自己:什么是当前中国的核心问题?谁更关心这个问题?通过不同时期文章的标题,就可以看到我的文章正是“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存在”,即中国发展决定了我的观察、研究、思考和意识,也反映了我对中国发展热点与难点的基本看法和观点,也成为观察中国走向的“风向标”。附表显示了2005-2014年间我在《人民论坛》杂志上发表的共计30篇文章和标题,只要看一看标题就“一目了然”。
第三,如何安排文章的内容?
我的做法是:从文章选题出发,先构建全文的框架,再形成逻辑板块的各个部分,最后给出小结。一篇文章应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诚如毛泽东所言:文章“开头、中间、尾巴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部的联系,不要互相冲突。”写出一篇好文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首先是观察问题,即在极其纷繁复杂的中国国情中抓住包含着有价值问题的端倪、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其次是提出问题,即是将发人深省的、甚至很有争议的问题从现象中抽取出来,并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将其呈现在读者面前;再次是分析问题,即借助科学的方法,对问题作比较深入的、准确的、专业化的研究;最后是解决问题,即简明扼要、逻辑清晰地回答问题,提出务实可行的、中看更中用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四,如何处理研究与写作的关系?
有的人认为,写好文章往往是一气呵成、一蹴而就,其实不然。写文章本身就是一项研究,确切地讲,是先研究,后写作;边研究,边写作;再研究,再写作。没有研究的写作,写出的文章含金量有限;只有从深入的扎实的研究中产生的文章,才是货真价实、含金量高的好文章。从这个意义上看,一篇好文章,其实就是一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第五,如何表达文章的思想?思想是文章的灵魂。
没有思想,文章就没有灵魂。许多人问我,什么是好文章。我的回答是,好文章,好就好在有思想。有思想的文章才是好文章。我们要有意识地在文章中提出并阐述具有思想价值的观点,使文章字里行间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体现出思想的穿透力和吸引力。这就需要文章具有“四性”:一是具有哲理性,让人读了意味无穷;二是具有启发性,让人感悟,引发共鸣;三是具有指导性,即具有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四是具有前瞻性,所见所言能够为后来的实践所检验、为未来的时间所证明。
第六,如何凸显文章的风格?
这就要求一篇文章比较好地做到“五有”:一是要“言之有据”,重要的结论有扎实的研究基础,数据要有来源。二是要“言之有物”,文章的内容具体而充实,不讲空话、废话、啰嗦话。三是“言之有理”,要讲道理,有至理名言,又能以理服人。四是“言之有度”,不仅讲究有理,还要讲究有节,不讲过头话、偏激话。即便是一篇短文,也有很丰富的信息量,数据与结论相结合,事实与评论相结合,文章内容立得住,经得起质疑和推敲,尽管文章观点或结论为部分人所反对,但他们也必须通过更深入的研究才有可能将其驳倒。五是“言之有法”,即以生动活泼、吸引人的字句语言表达出作者的核心思想,做到言之得法,言之成趣,文质皆美。毛泽东讲过,为什么语言要学,并且要用很大的气力去学呢?因为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那么如何学习语言呢?他还提出三个方面,即“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要从外国语言中吸取我们所需要的成分”,以及“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这是“三位一体”的语言学,是开放性的、多元化的、集成的,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三大原则的集大成。
第七,如何快速写出好文章?
好文章是一个不断酝酿、不断思考、不断启发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自我开窍、不断自我升华的过程。因此,一旦有了好的选题、好的思想,就要先动笔写下来,形成底稿,写出初稿,为进一步写成“好文章”进行积累,做好准备。写好文章总是要经历一个过程:先从好的想法到文章底稿,再到文章初稿,再到成稿;然后进入修改阶段,不断地修改和取舍,打磨抛光;最后定稿。当然,写好文章的快慢也是__相对而言,即便再短小的文章、再快的行文速度,也需要经过足够的酝酿、思考和修改。
第八,如何修改出一篇真正的好文章?
好文章如同一件艺术品,是通过反复修改“琢磨”出来的。对此,毛泽东还有专门的论述。他说:“写文章和写诗不经过修改是很少的。为什么要修改?甚至还要从头写?就是因为文字不正确,或者思想好,但文字表达不好,要经过修改。”毛泽东还从认识论的视角谈及修改文章的道理:“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认真地加以删改,然后发表。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我的体会就是: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的过程本身就是突破自己、修正自己、调整自己、提高自己的过程。有时我会对一些文章做“冷处理”,文稿初成之后先搁置一段时间,不急于发表,其中有的是因为还不够满意,有的是因为未能“水到渠成”,本质上还是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清晰,核心观点还不够突出,行文逻辑还不够严密。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冷处理”、“冷思考”再回过头来修改,往往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我在指导学生写文章或论文时,有时也采取了这样的办法,有的文稿反复修改十几次,最终尽可能臻于精品。
当然,“文以质彰”。一篇好文章离不开好的选题,且需要以专业化的深度研究为基础,表述新发现、新思想,从而体现个人风格,做到“文若其人”。能够写出好文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核心能力,一个人所写出的文章也是我们评判一个人能力和水平的客观依据。写好文章的本领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历练出来的,没有什么捷径可言。就如同爬山,只有爬得多、爬得久,才能爬得高;同样,好文章也是一篇一篇写出来的,写得多了,也才能够写出经验来、写出能力来、写出自己来,才能领略学术之路、写文之路上的“无限风光在险峰”。这是毛泽东的人生哲学,也是我们写出好文章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