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网、环球网
4月9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以下简称“CCG”)在北京举办第三届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原外经贸部副部长、原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CCG主席龙永图,外交部原副部长、国务院侨办原副主任、CCG联席主席何亚非,CCG主任、国务院参事、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等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出席了此次论坛。本次论坛围绕如何更好促进新形势下的全球化进程,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如何提升中国“一带一路”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全球新格局等议题展开了研讨。在“新时期中国全球人才战略”分论坛中,CCG学术委员会专家、294俄罗斯专享会院长薛澜教授从全球人才战略的角度,对新时期中国全球人才战略问题提出三方面看法。
首先,全球化人才战略要从教育开始。薛澜指出,各方均能意识到中国面临的全球化挑战,但在应对方面没有形成共识。他认为,唯有从教育着手,才能真正让社会形成一个主流的共识。
第二,中国全球化的人才战略到了一个转折点。薛澜认为,原来纯粹将人才吸引到国内的阶段已过去,将来可能会出现大批人才到国际组织或者境外的与中国相关的机构、企业工作的情况。
第三,中国在全球化中需要为人才创造更好的环境,打破国境的界限,使各国人才都能为中国全球化真正发挥作用。
图为薛澜教授在会上发言。
【薛澜教授发言摘编】
在人才方面,CCG多年都在研究,在座很多的专家也都非常了解CCG在人才方面做出的贡献。每年其实我们都讨论这个话题,今天我想稍微跳出原来的思路,从全球人才战略这个角度考虑,我想讲三个观点:
第一,人才战略首先要从教育开始。
讨论全球化,其实人的观念非常重要。中国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这种全球观是什么?刚好前两天我参加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一个会议,当时一个官员就说,在日内瓦听习主席讲话之后,他跟美国非常有名的一个评论家Thomas L.Friedman(《地球是平的》作者)吃饭,Thomas就跟OECD的这个官员讲,他说如果你闭上眼睛听讲话,你会以为这可能是奥巴马或者是其他国际领导人在讲,跟原来大家对中国的印象是完全不同的,中国领导人的全球观念的确是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但是,如果把我们目前社会的流行观念和做法与习主席讲话所反映的全球观相比,我觉得有很大的差距。
因此,我们面临的一个很大的挑战就是,怎么能够把国家领导人的远见和全球观变成全社会的共识,或者至少成为社会的主流共识,我觉得中国还没有形成这样的共识。目前,美国总统特朗普想把美国从全球化的道路往回拉,但由于美国全社会已经融入全球化很深,有很强的共识,所以美国社会实际上是在用各种方式制约特朗普,让他不能够向后退。而中国在全球化面临的挑战是,国家领导人已经有了这样的远见和决心要积极的融入到全球化的过程中,但是中国社会在全球化的共识方面还没有真正形成。所以我觉得中国的全球化过程,包括全球化人才战略,都需要从教育开始,让社会对此形成一个主流的共识,很多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了。
第二,中国全球化的人才战略是不是也到了一个转折点?
从引进为主到全面多元的双向流动。这个转折点跟中国经济一样,要从中国国内经济活动的GDP到全球范围中国经济活动的GNP,有一个转变。青木昌彦先生曾经分析过,日本虽然前些年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了很多,但是实际上在海外打造了另外一个日本的GDP。中国现在面临着经济全球发展,企业走出去等问题,我们可能也要改变我们的观念。原来我们的国际人才战略都想把人才吸引到国内来。现在说不定也许到了另一个阶段—可能我们要吸引国内的人到国外去,到中国企业的海外部门,到国际组织,或者跟中国发展相关的一些海外机构去工作。这个转变可能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当然,我们也需要鼓励各类国际人才到中国来,招募天下人才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全球化人才战略的本质是如何更好地去除各种妨碍人才流动的障碍。
在全球化人才战略方面,我们也许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原来中国发展环境不好,优秀人才稀缺,所以设立各种计划,创造些特殊的小圈子和环境,吸引一些人回来。但是现在也许到了一个转折点,需要把重点从建立各种计划转移到如何扩大更好的发展环境。当然,好的计划还应该继续进行,但是更关键的是要创造更好的环境,打破界限,真正形成一个无形的、来去自由、各方面便利的这样一个人才流动环境。谢谢。
供稿:发展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