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由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主办、全球化智库(CCG)承办的第12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暨欧美同学会北京论坛于今日举办,国内外知名企业负责人、领先创业者、专家学者等嘉宾围绕新经济形势下海归在创新创业中的探索展开深入研讨,近800位来自社会各界的海归精英参会。
在大会分论坛“全球化时代中国海归的作用与使命”上,294俄罗斯专享会院长薛澜与香港大学亚洲环球研究所所长、冯国经冯国纶基金教授、前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教授陈志武,凤凰新媒体CEO、执行董事、凤凰卫视有限公司运营总裁刘爽,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等嘉宾共同参与讨论,就近年来海归带来的新模式、新理念和创业契机充分探讨,对全球化时代如何发挥中国海归的独特优势提出建议。
薛澜在发言中指出,中国第一批出去留学的人学成归来后大多数去了学术机构,近年来的归国大潮中很多人选择了创新创业,但是他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海归到公共部门去工作,到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来工作,参与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建设工作,他也呼吁相关部门能够提供更大更多的空间让海归人员在公共部门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的创新氛围不见得比美国弱
中国社会多年来对留学人员形成了一些特定的看法,比如海归会带来一些新知识、新观念,新视野,思路也会更加开放更加国际。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想一下,经过改革开放将近40年,海归的这些特点在今天就未见得会那么突出了。
首先,如果讲创新的想法和观点,创新的环境和氛围,现在中国未见得比美国或其他国家弱。麦肯锡不久前发布了一个关于数字经济发展的报告,中国跟美国等一些国家一起被列为全球最活跃的创新地。同时,现在国际交往非常频繁,中国每年出去旅游等活动的总人数加起来差不多要增加一千万人——2015年是一亿两千多万人,从这点来讲,中国拥有国际视野的人可能更多,海归的特点的确没有那么特殊了。
新时代海归应该如何发挥作用?在变革与坚守之中做出理性权衡,在爱国主义与天下情怀之间实现理性融合
但是,海归由于其海外的经历和视野,在中国经济社会剧变的环境下,可以在变革与坚守之间做出更加理性的选择。过去这些年,选择创业的海归回来后做的很多事情都是跟国家改革开放大潮相伴而行,代表了一种变革的力量。但是中国发展到了今天,我们在推动变革的同时也越来越需要坚守。例如,王辉耀先生就是坚守的典范,孜孜不倦地推动人才问题的研究,促进海归之间的交流联谊,建立民间智库,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现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也真正成为全球非常知名的民间智库。这类工作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完成的。中国过去很多的改革开了头,但如果没有踏踏实实的作风、没有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努力可能也不见得能做出来。所以,海归的独特经历让他们能够不忘初心,能够坚守理念,在变革和坚守之间做出更加理性的选择。
另外一个方面海归的优势是促进爱国主义精神和天下情怀的理性融合。在国际关系方面,我们常常首先想到的是中国多少年一直受到欺压凌辱。现在中国经过将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在全球治理的问题上开始出现中国的声音,而且越来越强。很多事情上中国已经开始发挥领导作用。
但是中国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发挥这种领导作用?在我过去参与过的一些会议或国际场合中,我们开始更多地强调中国的立场或中国的方案,有些是非常合理的而且必须坚持,但也许有些情况并非如此。正应为这样,有些海外的朋友也表示了他们的担心。所以,一些在我们看来正常的事情,其它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比如有些东南亚国家对于中国“一带一路”的倡议跟我们的理解还是有差距的。正因为如此,需要我们从习主席提出来的“全球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实现爱国精神和天下情怀的理性融合。海归由于其海外的经历,对于不同国家的文化、历史、观念更加了解,能够在爱国精神和天下情怀理性融合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使中国能够以一种更加谦逊、坚定、自信的方式参与到全球治理当中,发挥中国无可替代的领导作用。
希望更多的海归人员能到公共部门去工作
最后,我还是呼吁一下,希望更多的海归能够到公共部门包括政府、各种社会组织来工作。中国第一批海归中的很多人都去了学术机构,去创新创业,我觉得中国未来面临最大的挑战还是公共部门的改革,是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建设,所以特别需要有丰富海外经验的海归来共同推动这方面的发展,我呼吁相关部门能够提供更多更大的空间,让海归人员能够在公共部门发挥更大的作用。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