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李克强总理向大会作了政府工作报告。当晚,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在其主讲的《中国经济发展与政策》课上,面向选修该课程的数十位国际留学生做了题为“了解中国的窗口:解读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讲座;次日晚,胡鞍钢教授又在面向本科生开设的《中国国情与发展》课上,围绕“国情与发展:以《政府工作报告》为例”,用四个多小时、近百页PPT,向200多名中外选课学生详细解读了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
讲座中,胡鞍钢从中国经济的运行机制、过去5年经济社会发展评价、2018年宏观经济指标展望、2018年主要成就目标以及中国与世界五个角度,以政府工作报告为切入点,全面且深刻地介绍了如何理解中国过去5年的成就、中国经济社会运行机制逻辑以及中国政治制度优越性对于经济发展优势的保障。
图为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教授为清华学子解读2018政府工作报告。
胡鞍钢首先依据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以及《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评价了过去5年在经济实力、经济结构、创新驱动发展、人民生活、生态环境状况等方面取得的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并结合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主要预期目标和36个量化指标,采用目标一致法,让数据说话,让事实证明,重点评价了2017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结果显示,实有指标完成率均达到100%或以上,其中达到110%以上的有17项,占总数的40.5%,反映了十分突出的国家经济社会治理绩效。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优劣,有优劣才有‘四个自信’。”胡鞍钢以客观的数据、国际的比较,展示了我国相比于与其他国家在决策方面的优势,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专业化地比较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与美国特朗普总统发表的“国情咨文”,以及各自的编制过程,表明了我国政府的制度优势,以及制度优势带来的优异表现。
“中国进,则世界进;中国强,则世界强”,胡鞍钢指出,在金融危机过去后的10年时间,中国占世界GDP比重从12.09%不降反升至18.28%,并且在2020年将实现20%的目标。中国用优异的答卷,经受住了世界经济波动的考验,也深刻揭示了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基本原则,以事实说话,再次证明了我国制度自信和制度先进性。中国已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他认为过去5年里中国政府表现优异,中国经济“风景这边独好”。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胡鞍钢介绍了2018年宏观调控目标和主要任务。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其工作基调就是“稳中求进”,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的预期目标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并解读了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深化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等2018年政府工作建议。
胡鞍钢结合国情研究的成果专业化地解读了政府工作报告,以“两个大脑”、“两手合力”、“两条腿走路”、“两个积极性”等形象的说法说明了我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做法和特点,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好地理解了政府工作报告的核心精神。
胡鞍钢以“政府工作报告是人民政府对全体人民的汇报,既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也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体现了解决民生问题就是最大的政绩,标志着提交了一份令全国人民满意认同的答卷”作为整场讲座的结语,以此勉励清华学子要与国家兴盛同行,并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作出积极贡献。
图为《中国国情与发展》课上,同学们认真聆听胡鞍钢教授解读。
供稿: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