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清华大学藤影荷声
2019年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2019年3月21日,江苏响水发生了特大爆炸事故后,习近平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抢险救援,搜救被困人员,及时救治伤员,做好善后工作,切实维护社会稳定。生产安全事故具有耦合性、复杂性、不确定性的特点,处置不当会增加社会稳定风险。
一、生产安全事故社会稳定风险的演化机理
1. 直接导致利益损失
首先,生产安全事故往往会造成人员死伤,直接造成生命安全风险。第二,会产生经济利益受损风险。不但会对事故单位造成经济损失,还会给周边区域的企业、居民带来财产损失,对其生产生活产生负面影响,甚至能对整个区域经济都产生不良影响。此外,生产安全事故可能会对周边水体、土壤、大气造成污染,对周边居民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2. 诱发公众负面情绪
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财产损失、身体伤害、人员死亡,乃至事故现场的恐怖景象,不仅会对人的生理造成不良影响,也会使当事人(或其家属)产生焦虑、痛苦、愤怒等负面情绪,进而引发社会公众的密切关注,加快负面情绪传播扩散。如果处理不当,会形成网络舆情事件,扩大事故负面影响。
3. 促使人们寻因归责
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人们会主动追踪事故原因,并对相关主体进行问责,责任主体的识别直接决定了个体后续反应指向,事故受害者及其家属往往将事故原因指向特定企业和政府部门。不当回应和补偿措施可能会导致利益受损者行为升级,乃至采用集体游行、打砸公共设施等极端行为发泄情绪,进而造成对他人人身安全和财产的侵害,加剧公众心理恐慌,挑战事故后的社会秩序,对公共安全造成恶劣影响。
二、思考建议
1. 做好应急预案,减少利益损失
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采取及时而恰当的应急措施,有效减少相关群体的财产、健康和生命损失,是防范控制社会稳定风险的重要举措。从事前预防来看,生产单位应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重点场所和重点部位进行分析,尽可能对事故发生后可能出现的人员伤亡、设备损坏和其他损失进行估计,对事故可能引起的火灾、爆炸、污染等次生灾害做出预测。通过不断完善应急管理预案,训练应急救援队伍,配置应急救援装备,以最快速度控制事故影响,减少相关损失。
2. 实施心理管理,安抚不良情绪
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现场往往会对感官和心理造成巨大冲击,使其进入心理危机状态,产生内疚、悲伤、愤怒、情绪调节困难等感受和症状。事故发生后,有关部门要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对陷入心理危机状态的幸存者、遇难者家属、救护人员等采取必要的心理疏导,帮助个体和家庭尽快重新回归正常生活。
3. 关注舆情管理,抑制信息扩散
应对生产安全事故,要点在于应对信息的时效性、全面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政府要在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及时发布信息,表明政府态度和应急措施;在救援处置中,不断主动向社会公众发布实时信息;在信息发布中,极力保证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尽可能避免可能引发的质疑;对于部分人群存在的困难和疑惑,也应及时予以公开解答,杜绝谣言滋生。
4. 加强归因管理,引导行动走向
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人们在逐渐恢复生产生活时,会开始寻找带来损失和伤害的原因。当事故情境定义从“天灾”转向“人祸”时,就会出现受害人群寻找责任主体的行为,并通过对“人祸”所代表的社会组织进行谴责来抒发不满,甚至采取极端行动以倾泻愤怒。研究表明,在前现代社会中,人们通常把责任归咎于特定个人,而现代社会则倾向于归咎于大型组织。因此,相关部门应积极调查事故责任,避免民众盲目归因,引发社会不稳定风险。
作者简介
曹峰,清华大学中国社会风险评估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社会冲突管理、社会风险治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