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清华大学藤影荷声”公众号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国际市场大幅震荡。这既是对国际协调合作的一次考验,更是我国产业转型的一次“洗礼”。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国内疫情已得到了有效遏制,为各行各业有序复工复产、逐步恢复社会经济正常秩序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在外部冲击日益扩大的新形势下,以疫情防控为前提推动产业转型攻坚战由此开启。
一、疫情冲击带来的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指出:“疫情对产业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些传统行业受冲击较大,而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要以此为契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可见,未来应着眼如何“化危为机”,快速识别短期和长期内产业发展的机遇,分类精准施策,激发产业新增长点,应对高质量发展的挑战。
一是需求反弹型产业迅速回弹的机遇与精准预判应对的挑战。疫情期间线下消费类的服务被迫中断,商贸零售、酒店餐饮、影视文娱、旅游交通等产业累积了大量被压抑的需求,在疫情结束后将迅速释放,这类需求反弹的产业要做好预判,提前应对将出现的“供不应求”的挑战。此外,疫情期间长时段的隔离和居家办公,使人们更加关注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生活品质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健康、健身、休闲养生等产业的需求,在疫情之后也会有较大幅度上升,相关的产品和服务会催生更多投资和增长机遇。
二是供给补充型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与优化产业布局的挑战。疫情中,公共医疗、公共卫生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存在的滞后与失衡等问题显露,亟待从供给侧进行补充。这些补充型产业需要做好产业规划和区域布局,以应对未来可能的挑战。值得关注的是,此次疫情也使医疗数字化水平和民众对医疗数字化的认同有了大幅提高。由此,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互联网医疗、数字化医院以及全社会医疗的数字化,将进入一个更快的增长阶段。
三是趋势转折型产业重塑市场的机遇与新技术应用的挑战。智能配送、5G、北斗导航、工业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催生了新的行业与市场需求,生鲜零售、云办公、网课、智能制造、电子政务等趋势型的产业新增点,将推动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长远来看,这些变化将引发企业创新意识的深度觉醒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快速拓展,线上服务需求和数字化转型需求的不断增长,也将重塑市场空间与产业结构。
二、信息技术助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
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武汉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指出:“要在加强防控的前提下,采取差异化策略,适时启动分区分级、分类分时、有条件的复工复产。”以大数据、云服务、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做出了重要贡献,增强了国民经济应对危机冲击的“韧性”。
一是通过大数据统筹规划分类分批复工复产。运用大数据分析可以实时掌握企业物资、原料库存、生产规模,以及销售情况、市场流通、物流运输等信息,对涉及重要国计民生领域的企业,大数据技术在第一时间推动复工复产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浪潮InCloud、紫光云、奇安信、中电云网等企业,充分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时、高效汇总和分析数据的能力,短时间内汇聚超过100万家中小企业复工复产数据并进行动态分析,为制定企业分类分批复工复产计划提供了决策依据。
二是通过云服务推动企业远程复工复产。疫情期间,大多数企业和单位采取了灵活办公、在线办公的远程复工模式。当前,我国信息通信技术处在高速发展期,“3A办公”无处不在:办公人员可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处理与业务相关的任何事情(Anything),改变着各类组织的运作和管理模式。除了传统的办公自动化(OA)系统、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各种协同办公软件也在此次疫情中大显神通。如阿里旗下移动办公应用软件“钉钉”在疫情期间首次超过微信,跃居苹果应用程序商店单日下载排行榜之首。
三是通过人工智能实现“无接触”复工复产。电子商务和快递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打造高效安全的物流配送环境。目前,天猫超市、美团、饿了么、盒马等多家大型电商平台都宣布“无接触配送”服务上线。此外,阿里达摩院向政府及防疫机构提供智能疫情机器人外呼服务,用AI替代人工进行疫情防控摸排,现已在全国33个城市落地。目前,全国有28个省市与阿里巴巴合作建设“数字防疫系统”,阿里云为1.8亿学生在家上课提供技术支持,为科研机构提供免费AI算力支持,支撑全国超过2亿上班族在家办公,智能社区防疫系统在全国122个城市上线。
三、未来产业转型变革展望
长远来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产业转型中的作用,不仅需要解决疫情中暴露的信息孤岛和平台协同等问题,统筹推进工业、农业、服务业和公共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进程,更需要站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浪潮的战略高度,做好顶层设计和政策布局。
一是“新基建”将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新基建”不仅能有效缓解经济下行压力,也将成为中国经济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底座”和“基石”,成为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的新动能。当前我国总体上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传统基础设施建设虽然短期内仍能对扩大内需起到一定作用,但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作用已十分有限。传统产业固有的发展模式已不能满足数字化转型的需求,未来的产业发展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数字土壤”,加速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是必然趋势。制造、金融、政务、医疗、交通等行业转型升级关口的诸多痛点和需求,正在成为新基建最直接的驱动力。
二是“新模式”将成为产业消费市场下沉的现实需求。疫情期间,电子商务模式的优势与重要性充分体现,社会消费习惯被部分重塑。智能仓储、智能配送等上下游行业也在此背景下加速切换到“智能化”时代,这无疑会有效推进消费市场进一步下沉,对供应端提出新的需求。同时,“云娱乐”“云教育”等商业模式创新也成为维持市场热情、引领消费反弹的重要动能。数字技术赋权消费水平进一步均等化、消费选择进一步多元化,市场下沉与模式创新的长期意义已不限于对市场增量的争夺,更在于通过推动优质内容覆盖更广大范围的消费群体,培育新的消费需求与消费习惯。
三是“新业态”将成为促使产业平台思维落地的催化剂。万物互联的智能经济时代,平台化商业模式在满足个性化需求、创造多向交互服务场景、重构产业价值链上具有明显优势,此次疫情期间,平台化业务模式的力量充分彰显。例如,基于生鲜货品的刚需和自有成品油零售连锁终端的优势,某大型企业实现快速灵活的业务创新,一举打入生鲜市场。再如,某新兴零售企业以平台思维推行“人才共享”计划,在解决餐饮业员工就业问题的同时,帮助线上零售企业拓展业务。未来,“新业态”将进一步挖掘需求“长尾”,重构产业价值链,倒逼企业发展更加敏捷高效的运作模式和快速适应变化的组织能力,实现“轻盈化”智能组织转型。同时打通内部员工、外部供应商的全方位人员管理边界,构建扁平灵活的关系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