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自主与开放主动权,实现新兴产业创新发展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0-10-13 17:34
作者:李应博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要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刻地把握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和新要求,一面抓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一面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以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将成为“十四五”时期和更长时期内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量,在后疫情时代更凸显其重要角色和深远意义。
一、我国在新兴产业创新发展上成效显著,显示出强劲活力和潜力
2010年10月10日,国家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作为主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培育。在后续的十年间,这些新兴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产业示范和科技成果转化取得进展;科技金融与金融科技相互融合;央地政策协同效果显著;地区优势集群日益形成。在全球价值链高端,很多关键领域已具备核心竞争力,在产品研发、成果转化、市场培育上均取得实效。前沿科技支撑产业创新的作用明显增强。我国5G+远程医疗、5G+智慧教育、5G+智慧工地这些新基建形态开始引领全球创新前沿。应当讲,我国新兴产业在这十年间呈现出蓬勃发展局面;即使面临全球形势风云变幻,世界经济遭受疫情冲击的严峻挑战,仍体现出了强大活力、潜力和韧性。
二、我国为全球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经验范式
不同于传统产业的“要素投入-产品产出”的线性逻辑,新兴产业具有融合创新的特点。土地、劳动力、资本这些物质要素与信息深度融合,催生出新业态和新组织;企业边界更开放,应用场景更云端,创新生态更包容。新兴产业创新速度非常快,技术迭代期短。全球新兴产业专利平均年增速达到13%,PCT增速达到6.7%。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示范推广-产业化”为主的创新长链转变为以“实验室——应用市场”的创新短链。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和创造重大的发展需求是新兴产业的两个支撑点。因此,新兴产业必须要站稳技术研发和市场培育两个脚跟。我国日益增长的科研实力和巨大的市场容量为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土壤。
新兴产业也会经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产业发展周期。因此,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需要政策与市场的有效协同。我国对此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经验。国家在新兴产业上每年都有政策规划和产业布局,工作有节奏、有力度、有内容。从投资导向、产品导向、研发导向,再到健康安全导向,新兴产业创新范式不断更新。创新范式中传统的熊彼特范式、渐进式与颠覆式创新、巴斯德象限创新、线性创新与逆向创新,在中国的创新场域都得到了实践应用。这些经验的取得离不开我国在创新政策、创新条件和创新路径上的耦合。一是在产业培育期,不同于西方以风险投资为主,我国形成了以公共财政为主,产业基金、风险投资、税收抵免, PPP、孵化器等政策工具为辅的综合政策体系。在产业成长期,公共购买、价格调控、人才政策、出口导向、产业示范为新兴产业创新提供了有效条件。在产业成熟期,技术市场、成果转化、需求拉动、政府监管协同发力,为新兴产业指明了可持续创新路径。
三、“十四五”和更长时期内我国新兴产业发展方向
当前,国家即将进入“十四五”快速发展时期。持续保持和提升新兴产业的创新能力,增强新兴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力,保持自主与开放的双重主动权,以应对世界政治经济风险,实现经济软着陆,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是要实现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创新。首先是实现持续增长。新兴产业继续要在新技术研发和新产品制造能力上下功夫,加快其在宏观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转型中的带动作用,提高其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贡献度以及中国整体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与此同时,尽快建立新兴产业与传统行业间的耦合协调机制。加快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政策协调和联动,建设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国内共同市场,同步提升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力。从2000年和2017年的全球价值链比较看,我国纺织业已成为全球价值链的中心,我国ICT产业成为全球价值链中心节点之一。我国新兴产业已在一些关键环节上攀升至全球价值链高端;未来需要构建起国内完整的新兴产业价值链;同时,在欧美国家市场外的更多新兴市场,推动新兴产业落地、扎根、转化、成长。
二是继续坚持新兴产业智慧、绿色、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主导方向。我国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实践表明:未来新兴产业应更加面向公共利益,以强大算力、安全手段、智慧平台和友好服务,来应对和化解公共危机、促进经济增长、增进人类福祉、推动社会进步。《全球创新指数报告》2019年的主题词是innovation for health;说明为健康、为安全而创新已获得全球普遍认同。当前,新材料、人工智能、物联网、3D打印、生物医药以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全球产业制高点,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与转型、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主导产业。全球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在2018年就达到300亿美元。2019年全球公有云市场规模就已突破2000亿美元。2020年全球的医疗器械市场预计将会达到5000亿美金。我国在区域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如粤港澳大湾区,上述新兴产业的优势开始显现。未来应在国内普遍推进新兴产业的智慧、绿色、安全、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地区间新兴产业协同创新。
三是强化国家宏观政策和超前布局,提高新兴产业创新的韧性。宏观政策的持续跟进和超前布局是后疫情时代新兴产业发展的必要支撑。未来新兴产业创新应成为一种治理型创新。面对复杂性世界和多样性环境,我们只有加强情境规划和场景模拟,尤其是面临各种突发事件,提供不同预设情境下的新兴产业发展方案,才能使其行稳致远。对企业意愿、行业建议、专家观点、政府视角的综合汇总就会非常重要。同时,要有产业创新路线图,综合评估政策环境、国际因素、产业需求、技术条件,制定阶段型策略,以更好地对冲不确定性风险。面对全球价值链的“脱钩”“断裂”等风险因素,应加强新兴产业应急能力建设,提供战略储备。
总之,新兴产业创新发展要“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新兴产业应与实体经济和民生经济相结合,加强新兴技术在保障农业粮食安全以及衣食住行相关行业平稳运行中的支撑作用;加强劳动力在新兴产业和传统行业间的平衡布局;加大在人工智能、生命科学、公共卫生、信息安全领域的教育投资和劳动者素质培育和长期稳定的资本投资。新兴产业不是一时之功;并非仅以一家企业、一个产品或者一个行业的短期效益来评定。在当前全球经济遇到重大阻力之时,我们发展新兴产业更加需要定力、眼光和耐心。我们应根据国家需要,牢牢抓住自主创新,牢牢把握国内市场,牢牢盯住发展需求,切实做到“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 责编:李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