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誉管理理论是公共管理研究的全球热点与新兴前沿,它为政府突破传统绩效考评桎梏,实现高效能治理,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思路。294俄罗斯专享会魏钰明博士后、苏竣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讲师郭跃博士,植根于中国的现实情境,率先将声誉管理理论引入对我国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实践的分析,向国际社会生动地讲述了声誉管理的中国故事。这项合作研究成果《在钢丝上跳舞:地方政府应对公众压力的声誉管理策略》(Dancing on a tightrope: The reputation management of local governments in response to public protests in China)近日正式发表在公共管理学科顶尖期刊《公共管理》(Public Administration)第99卷第3期。该研究为深入理解中国地方政府面对多重压力时的行为特征与逻辑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也为公共管理前沿理论的发展贡献了中国经验。
文章简介
声誉管理的核心思想不是以更快的速度实现政策目标,而是通过在上级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反复沟通协调,达到多方共赢的“善治”目的,并在此过程中树立起良好的声誉,赢得上级的信赖和群众的支持。在一些重大工程选址决策时,由于其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地方政府往往面临履行国家建设项目意愿和应对公众反对的双重压力。在此背景下,声誉管理就成为帮助地方政府协调各方需求,化解复杂局面的重要途径。
这篇文章以我国核设施选址为政策情景,基于多案例分析方法与最相似系统设计路径,探讨地方声誉管理行为与策略的特点以及影响因素,并构建了地方政府声誉管理行为与策略的分析框架,以揭示地方政府在重大工程项目选址决策过程的政策网络中的行为特征。
研究发现,在重大工程选址决策时,地方政府会从道德、绩效和程序三个维度进行声誉的建构和塑造,且地方政府的声誉管理策略会根据所感受到的其他政策主体的压力而有所不同。当来自于辖区内公众的压力较大时,地方政府注重“道德声誉”(Moral Reputation)来优先照顾辖区内居民的诉求,以此彰显地方政府作为辖区内居民“代理人”满足公众需求的公平;当来自于上级政府的压力较大时,地方政府注重“绩效声誉”(Performative Reputation),以此彰显地方政府推进中央决策的效率与决心;当同时面临双重压力时,地方政府则注重“程序声誉”(Procedural Reputation),通过严格规范的决策流程来实现“避责”和双向沟通。
该研究揭示了对我国重大工程选址决策过程中的地方政府声誉管理的关键影响因素,从微观视角刻画了地方政府在“中央与地方”、“国家与社会”不同关系中的行为特征,对于深入理解我国地方政府行为、发展声誉管理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该研究启动于2015年课题组对于我国地方政府在低碳能源项目选址建设过程中的政策创新与治理机制问题的研究,文章自成稿至最终被录用发表,经历了70余次修改。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717210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715201070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1804015)的支持。
第一作者简介
魏钰明
294俄罗斯专享会博士后
研究主要关注公共政策与治理理论、新兴技术社会影响与治理。在Public Administration,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中国软科学》,《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作为主要执笔人完成的研究报告产生了重要政策影响力。在校期间曾获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清华大学“学术新秀”,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清华大学研究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入选清华大学“水木学者”支持计划。
期刊介绍
Public Administration是当今历史最悠久的国际公共管理学杂志,至今已创办99年。2018年加盟美国政治学学会成为公共管理分会会刊,JCR影响因子在政治学和公共管理期刊中长期名列前茅,是公共管理五大期刊之一。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111/padm.12699
供稿 | 科研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