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4日,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陈玲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题目是:汇聚全球资源创新发展,全文如下: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智能技术和数字经济加速发展,带动创新资源流动和重聚。继土地、人力、资本、管理和技术之后,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形成新的创新模式。各国纷纷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希望在新技术革命和新经济浪潮中占据高地,汇聚全球资源,引领数字创新发展。
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举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具有三重属性,即世界科学研究中心、全球创新经济高地和国际创新生态标杆。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从以上三个方面发力。
作为世界科学研究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能够集聚大量顶尖大学、科研机构和杰出人才,开展重大原创性基础研究,持续拓展人类科学认知的疆域。科学向纵深发展,要求开展超大范围的国际开放合作、开发和运用尖端科学设施。如坐落在瑞士和法国交界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拥有世界上最大、能量最高的粒子加速器——大型强子对撞机,旨在探索宇宙起源、超对称性、暗物质等基础科学前沿领域。该研究中心由23个成员国共同管理,超过1.75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2500名运营人员在此工作和交流。其产生和记录的海量数据同时开放给全球70多个国家的1.22万名科学家使用。瑞士连续11年在全球创新指数中排名第一,与其高度开放性密切相关。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兴建光源中心、深空望远镜、深地实验室等大型科学设施,将为基础研究的重大科学发现奠定基础。
作为全球创新经济高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能够推动科学走出象牙塔,通过高效的技术转化市场和活跃的商业模式创新推动经济发展。例如,美国硅谷不仅拥有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名校,也集聚了全球风险投资和创新领先企业,包括跨国公司总部、灯塔工厂、独角兽企业等。这些企业不仅自身技术领先、市值高,还创造了相应的供应链和创新创业网络,推动本地新兴技术和经济发展。总体来看,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也涌现出不少创新领先企业,新经济增长势头较为强劲,新的全球创新高地正在形成。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也是创新生态的标杆。创新具有复杂的产生机制和不确定性,良好的创新生态孕育创新思想,激发创业激情,创造无限可能。作为生态标杆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形态各异:有的科学文化底蕴深厚,如伦敦、巴黎拥有历史悠久的大学;有的地理区位优势独特,如旧金山、纽约、东京等是国际交流和商贸往来的枢纽;有的文化多元,如柏林、加州等。从共性来看,国际创新生态标杆城市都具有开放的创新网络、包容的创新文化、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和文化设施,能够吸引全球人才。在这样的创新生态中,既有大型企业和研究型大学,又有各式各样的专精特新和小微企业,激发知识、技术、人才和资本等创新要素充分交流碰撞。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没有固有模式。当前,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正在逐渐向东亚扩展,一批新兴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进入全球视野。面对新一轮创新范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数字化不仅突破了科技和经济的地理限制,而且加速融合政府与企业、厂商与客户、产业上游与下游、服务业与制造业等的创新边界。创新呈现出系统涌现的新格局,亟须形成与之相匹配的创新治理机制。建设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将彰显中国推动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也将为东亚新兴科创中心城市树立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