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清华大学以“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的清华使命与担当”为主题召开2023年文科工作会议。专题研讨环节,受邀分享嘉宾从理论学派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交叉学科建设等角度分享了推动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的相关实践与探索。“清华文科”特此摘编部分发言,以飨读者。
以下为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薛澜发言全文。
打造公共政策基本理论的清华学派
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向大家汇报清华公共管理学院在公共政策领域方面的研究。公共管理学科是研究政府和相关公共部门为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目标,制定公共政策和实施综合管理行为的学科群的总和。在这个大的范畴下,有几个子领域,一个是行政管理,主要研究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行为特点及运行模式等;一个是公共政策基本理论,主要研究公共政策形成、执行和评估的过程;另外一个就是具体领域政策管理,研究公共部门职责范围内各行各业的公共政策及其执行,如环保政策,科技政策,经济政策等。
公共管理学科已经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但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发展时间较短。大家公认1951年D. Lerner和Lasswell主编《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的出版,是公共政策的学科起点。当然,中国对公共政策问题的研究和实践也非常重视。1986年,万里副总理在《人民日报》发表《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一文,也被认为中国公共政策领域发展的里程碑事件。
今年正好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命题的十周年,公共政策学科发展的重要性愈加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历史使命。为了适应国家治理实践的时代需求,公共管理二级学科今年也做了一些重大调整,公共政策正式被列为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基础方向。我们希望未来公共政策基本理论建设能够建构中国特色的政策过程理论,揭示中国公共政策形成的规律,推动公共政策朝着科学化、民主化的方向发展,为改革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同时,面向新的国际环境,建设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向国际同行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政策过程清华学派研究特色的形成,是清华公共管理学者的历史使命。
在深化改革时期的中国,推进公共政策的形成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如何处理国家治理体系的演变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关系?从研究的科学性来看,探讨公共政策的基本规律,国家治理体系最好是稳定的。但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整个治理体系不断在变化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研究公共政策规律面临很大的挑战。当然,这也是一个重大的机遇,很多发展中国家都面临同样的问题。
第二,如何解决政策问题的复杂程度和科学精准制定政策之间的矛盾?中国很多问题相较于其他国家复杂得多。如中国的医改问题就让人印象很深。记得当年国务院刘延东副总理召开医改专家组的会时就说过,她工作主管很多领域,但医改是所有问题里面最复杂的。涉及方方面面,挑战很大。在中国这类问题有很多。
第三,在当前社交媒体的大环境下,如何处理公共政策过程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还有很多其它问题,如数字化转型问题,中央地方关系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对建构中国特色公共政策理论挑战非常大,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在过去几十年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可以说中国公共政策实践的成功是巨大的,怎样能够从理论上建构框架,总结提炼实践经验,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在过去这些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研究重点。宏观层面聚焦公共政策基本原理并探索机制运行的有效性判断,微观层面研究科学决策机制与解释执行差异与效果。
清华公管学院的公共政策研究历程可以分成几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2005)主要是引进和学习,引进翻译经典、建设课程、培养人才。当时我们引进翻译了一套经典的政策研究丛书,在国内公共政策领域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第二阶段是2005-2023年。这个阶段我们开始在公共政策领域的重点问题上做研究,提出了一些原创性的概念和模型,也出版了专著。在这个过程中,公管学院很多老师,包括博士生,基于国外理论框架,结合中国实践,进行探索研究,逐渐产生一批原创性研究,得到了国内、国际同行的认可。前些年有学者回顾中国公共政策研究领域的时候,专门提到“Tsinghua Group”,也就是中国公共政策过程研究的“清华学派”。
第三阶段,到了今天,我们应该关注如何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超越具体政策问题,整合提炼,形成独立创新的理论体系。这也是教育部学科评估过程中特别提到的,需要去做的下一步工作——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政策过程理论体系。
清华大学对文科建设有很多支持的举措,其中有一个“双高”计划。在“双高”计划的支持下,我们形成了一个研究中国特色公共政策基本理论的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方向不尽相同。清华公管学院从事这个领域的研究很多。如苏竣老师牵头,我们在自科基金下面有一个创新群体计划,还有其他许多老师也做这方面的研究。这个是基于学校“双高”计划的项目,主要是由几位中青年老师们一起开展研究。
在这个组的成员中,朱旭峰老师更多关注专家参与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作用、政策创新和政策扩散的机制等,在国际期刊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学术文章,成果处于国际学术前沿水平;陈玲老师提出共识决策模型,在制度演进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发表了一些高水平学术成果。董煜老师长期在国家政策部门工作,加入清华公管学院之后在发展规划体系的作用机制、中国特色的政策过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非常优秀的成绩。朱俊明老师主要开展政策评估方法论、政策决策与执行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非常突出的学术成绩;陈济冬老师用政策博弈的方法,研究地方政府回应性激励机制,在政治经济学领域方面学术成就突出;赵静老师在中国特色的政策机制构建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提出了决策删减-执行协商模型,展现出了极强的学术潜力。
这个团体,不仅有重点问题的研究,也在努力为丰富学术交流做出贡献,建设学术共同体,组织各种对话,如治理体系和央地关系的对话,新兴技术政策的对话,环境能源政策对话等。
展望未来,我们希望进一步深耕政策过程基本理论,在不同应用政策领域中深入实践,运用政策理论解决重大问题。同时,提炼中国政策过程基本理论,构建政策解决问题的分析范式和工具包。我们希望,通过营造创新生态,培育学术共同体,推进学术创新涵养,我们一定能够形成公共政策基本理论的清华学派。
谢谢大家!
来源丨“清华文科”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