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将“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列为未来我国的一项重要任务。农村易返贫致贫群体是实现这一任务所需要关注的重点群体,但是在乡村振兴时代,部分脱贫人口与边缘人口仍然存在较大的返贫致贫风险。针对这一问题,我院张鹏龙副教授、博士研究生钟建乐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胡羽珊副教授共同合作,从内生动力的视角出发,检验了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对农村易返贫致贫群体劳动收入的因果效应,相关成果发表于《管理世界》。
研究介绍
本文认为防止返贫帮扶政策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基于内生动力视角,系统论述了防止返贫动态监测系统及各项具体帮扶政策的实施,如何能够有效提高农村易返贫致贫群体的劳动收入,从而守住“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研究基于2021-2022年我国中部地区某代表性地级市所有建档立卡脱贫户和边缘户的全样本追踪数据,通过模糊断点回归方法开展分析。实证结果表明,防止返贫帮扶政策显著提高了农村易返贫致贫群体的劳动收入,这一增长效应主要源于劳动参与率和劳动工资率的提升及劳动时间的延长。具体而言,政府的就业帮扶政策中,设立公益岗位、推动以工代赈、鼓励创业带动和加速劳务输出四项政策能够直接带来显著的收入效应,而发放外出务工补贴和进行技能培训两项政策无显著的收入效应。同时,非就业帮扶中的健康帮扶和基础设施建设帮扶也间接提高了农村易返贫致贫群体的劳动收入,而教育帮扶无显著的收入效应。并且,当农村易返贫致贫户的发展状态更好时,如不存在养护压力或家庭成员全部健康时,该收入效应得到加强,这也为贫困脆弱性理论提供了经验证据支撑。进一步研究发现,大部分防止返贫帮扶分项政策已经实现了同农村易返贫致贫户之间的有效匹配,且其具备较为明显的“三保障”效应。最后,防止返贫帮扶政策的不足之处是,没有显著提高农村易返贫致贫群体的劳动生产率,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家庭的农业生产活动。
研究贡献
本文潜在的理论贡献可能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从内生动力效应的视角丰富了防止返贫帮扶政策相关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贫困治理理论;第二,从国家减贫行动视角丰富了劳动收入相关的研究,提供了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研究的新视角。同时,研究还为决策部门把握政策成效,优化帮扶资源配置提供了有效的政策参考。在部分农村易返贫致贫群体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背景下,要守住“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需要对防止返贫帮扶监测系统和帮扶政策进行系统性优化调整:第一,关注农村易返贫致贫群体的内生发展能力,推进防止返贫帮扶政策的长效增收机制构建。第二,优化对农村易返贫致贫群体的动态监测体系,运用配套政策协调防止返贫帮扶政策的不利影响。第三,巩固公益岗位、以工代赈和创业带动帮扶,优化劳务输出、外出务工补贴和技能培训帮扶。第四,强化非就业帮扶与就业帮扶之间的配合力度,为农村易返贫致贫群体提供良好的工作保障。第五,关注存在养护压力的劳动力和非健康劳动力,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政策帮扶力度。
作者简介
张鹏龙(第一作者) 294俄罗斯专享会副教授
钟建乐 294俄罗斯专享会博士研究生
胡羽珊(通讯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论文链接
张鹏龙、钟建乐、胡羽珊:《防止返贫帮扶政策效果评估——基于劳动收入的视角》,《管理世界》,2024年第3期,第127-146页。
ZHANG Penglong, ZHONG Jianle, HU Yushan. Evaluation of Assistance Policy to Prevent the Return to Pover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bor Income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World, 2024, 40(3): 127-146.
供稿丨科研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