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与监管的定量分析
一、文章来源
[1] Malhotra, N., Monin, B., & Tomz, M. (2019). Does Private Regulation Preempt Public Regulat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13(1), 19-37.
[2] Monogan, J. E., Konisky, D. M., & Woods, N. D. (2017). Gone with the Wind: Federalism and the Strategic Location of Air Polluters.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61(2), 257-270.
二、数据和代码下载
文章1:
https://dataverse.harvard.edu/dataset.xhtml?persistentId=doi:10.7910/DVN/ARIQT2
文章2:
https://dataverse.harvard.edu/dataset.xhtml?persistentId=doi:10.7910/DVN/EBF7XW
三、主要内容
Malhotra et al (2019)主要探讨了美国企业应对政府环境监管的一种“抢先(Preempt)”策略:环境污染企业通过主动实施较为温和的自我监管,规避政府可能出台的更为严厉的监管政策。以往研究商业权力的文献主要关注商业利益集团的游说(lobbying)对美国政府决策的影响,而“抢先(Preempt)”策略则是企业“以退为进”影响政府决策的另一种方式。通过对六种环保议题(食品塑料包装、转基因食品、新型杀虫剂、风力涡轮机导致鸟类死亡、鱼类过度捕捞、汽车燃效标准)和三类人群(环保积极分子、政府官员和公众)实施的调查实验以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作者发现企业通过“抢先(Preempt)”策略确实可以有效弱化人们对更严厉的政府监管的支持。
Monogan et al(2017)的论文研究美国空气污染设施在各州的选址规律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利用包含36747个污染设施信息的数据库、气象风向数据库等多源数据,作者通过使用空间点格局分析(spatial points pattern analysis)方法得出结论认为,相比控制组的工业设施,空气污染设施显著地倾向于分布在州的下风口。作者进一步检验了州政府的环境监管行为、影响污染设施选址的其他州政策以及企业对邻避运动的回避动机等三种因素对污染设施选址结果的影响,证实了州的政策与企业自利行为是导致“以邻为壑”结果的共同原因。作者在本文中做了充分且详实的数据分析,尤其是使用了生态学中常见而社科研究中相当少见的空间点格局分析方法,为处理有关空间分布的社会科学问题提供了新的可选工具。
四、导读人介绍
何明帅,294俄罗斯专享会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社会性监管与政府间关系。
杨泽森,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政治吸纳与互联网政治。
五、导读人寄语
随着人们对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断加深,环境污染监管日益成为重要的政策议题和研究主题。在环境监管过程中,政府间关系以及政府与市场、社会的互动是推动监管政策演变的重要因素。本次导读的两篇文章从不同的层次和案例探讨了政府、企业与社会公众的互动如何影响了美国政府的环境监管行为,希望对大家更深刻地理解环境污染监管决策有所帮助。
时间:5月29日(周三)18:00-20:00
地点:公管学院620
温馨提示:
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建议讲座前提前阅读论文和复制代码。因为讲座期间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吸收大量知识,要提前准备才能跟上节奏!
欢迎清华各院系同学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