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的时间可以做什么?
四年=1本中文专著+4篇SSCI索引文章+6篇中文权威期刊文章+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难以想象,一位博士刚毕业的青年学者竟然能在短短时间内取得如此丰硕的科研成果,这就是清华大学公管学院院友,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朱旭峰学长的成长历程。10年的清华时光、5年的公管生活推动朱旭峰学长逐渐成为国内公共管理领域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在学术的道路上,学长正在一步一步想着学术梦想巅峰前进。
朱旭峰,1995年免试进入清华大学学习,2000年和2005年先后获得环境工程学学士和公共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南开大学MPA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是政策过程理论、公共政策分析和中国社会分层。出版中文专著1本;在Policy Sciences等SSCI国际期刊发表英文论文4篇;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国内权威期刊发表中文论文6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哈佛大学“燕京访问学者计划”。
朱旭峰学长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曾先后担任清华大学研究生会副主席、共青团清华大学研究生委员会常委、共青团清华大学委员会文体部部长等职务;获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等称号。朱旭峰学长还曾经是清华大学体育代表队网球队和台球队队员,以及清华大学艺术团国际标准舞队队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立大志、上大舞台、做大贡献”是朱旭峰学长的学术理念。朱学长鼓励有尽可能多的博士生们抱着强大的热情,投入到学术研究中去,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争夺国际话语权,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走出去付出努力。朱旭峰学长勉励我们,在面对学术的山峰时,要勇敢地爬上去,一路上一直仰望着山顶,以坚韧不拔和勤劳奋进换取每一步踏实的脚印。学术研究道路需要有一份执着的信念,需要“为人为学,追求卓越”的清华精神。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朱旭峰学长提醒博士生,自己的学术道路要尽早进行规划,学术生涯的每个节点也都要进行阶段性的计划和安排。“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因此,在面对博士生涯的4~5年,如何进行合理的规划至关重要。比如何时开展第一篇学术论文的写作,何时开始第一篇英文论文的准备;在何阶段需要进行实地调研,在何阶段进行理论学习;在何阶段需要和国际学术圈中学者进行交流,在何阶段需要出国访学。这些都需要博士生根据自我情况和导师充分沟通、协商,并积极向师兄师姐们求教、分享经验。
“我的研究方向大概是在博二左右定的,是我的导师提出来征求我的意见,问我是否感兴趣。当时我自己也没有特定喜欢的方向,所以在导师给了这个方向之后,经过我自己的充分了解及其和导师、师兄们的沟通,认为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博士论文研究方向,足够大、足够新,同时也在我能力范围。虽然中国思想库研究这个问题在国内尚属于空白,虽然思想库这个概念的界定存在诸多模糊性,虽然在中国研究政策过程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但是我庆幸的是,我坚持下来了。”朱学长说道,博士生们要在充分了解各个领域以后,尽早选择领域和方向,并执着的走下去。
志存高远,勇攀高峰
朱旭峰学长告诉我们,走学术道路要心存高远,致力于发精文章,致力于研究空白领域,致力于挑战主流思想。社会科学成果的国际发表,是中国学者向世界介绍中国成功发展经验,输出中国观点,争取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方式。因此,我校的社会科学领域的博士生们,要立志于发展英文论文,将中国的研究思想表达出去。
回忆自己的发表经验,学长讲到:“我的一篇论文曾经在审稿意见中被提出语言不好,但是这篇论文我找过几个英文语境生活的朋友反复修改过很多次。所以,我觉得学术文章的语言可能是我们无法单从英语水平的提升就可以突破的,而是需要掌握如何清楚的表达思想而不产生语意转换的失真。”所以,朱学长强调在写英文文章时,要注意将纯英语水平和语言能力的运用同时提升。句子内部的清楚表达是英语水平问题,但段落内部,句子与句子间逻辑和结构关系、文章结构安排、开场白是不是吸引人、结论是否能够拔高等,不仅是是语言能力的体现,更是思维能力的体现。因此,需要我们能够对学术文章逻辑体系有足够的把握,在日常学习中坚持学术文献的跟踪。这不仅能够保持和培养学术理论前沿的感知力,还是一个能够不断积累的文章语境和逻辑境过程。
在谈起英文论文的投稿,朱学长很平静的讲到:“我的第一篇英文论文是在我博三的时候开始动笔写的,但是直到我博士毕业一年之后才投稿,后又反复修改了几次。在这其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一篇英文论文的重量。我从准备、写作、修改、投稿、再修改,经历了整整三年多的时间。这期间我感触最深的是审阅编辑给我提出的一个修改意见,说我的一个注脚中的网址链接打不开。后来经我验证是因为网站过期了。我对次事的印象非常深刻,可见英文期刊的审稿之严格、严谨程度。在我仔细体会和琢磨了审稿人提出的诸多意见后,发现文章的脉络和论证更为清晰了。” 此外,学长还讲到“仔细琢磨审稿人提出的修改意见是提升论文的重要方法。不过,审稿人的意见并不是都是正确的,我们要保持自己思维逻辑的主线。我们可以再修改过程中,对审稿人的意见进行一一修改、回复,甚至可以和其辩论,陈述具体理由。我想说的是,虽然过程很艰辛,而且可能面临最后被拒掉的可能性,但是我们要充分享受这个过程,希望从中获取一些收获”。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初踏学术道路的研究者们需要拥有一颗敢于在挫折中勇往直前的心。朱学长提醒我们,要做好连续几年颗粒无收的准备,要面对次次论文受拒的境况,要承受一年内无所进展的可能。面对诸多的困难,“坚持,坚持,再坚持;努力,努力,再努力”是我们唯一能够运用的法宝。在讲到自己博士论文的研究经过时,朱师兄讲到“当时为了论文第一手数据的获取,我曾在长期在部门帮忙做事,利用我的娱乐时间为部门打散工,换取了很多珍贵的材料,不得不说这些材料的来之不易。同时期和我一届的同门师妹,也周旋在各个访谈人之间。在访谈的过程中,不仅要记录、要提问,还要在大热天给访谈人扇扇子,端茶倒水,其中艰辛不言而喻。我们为了博士论文研究的第一手数据的获取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所以,坚持、努力是我们唯一能够教给大家的经验。”
最后,在谈到科学研究和社会工作时,他给我们的建议是:合理分配时间,注重效率提升,保持二者平衡,坚持学术训练。朱旭峰学长以自身所走过的成才道路给予了我们宝贵的经验。希望这份经验可以鼓励更多的博士生走上学术的道路,促使更多的博士生在学术的道路越走越顺,越走越宽。 【撰写】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