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到刘宗锦学姐,是在公管学院十二周年的庆典上:一袭飘逸的长发,简朴而不失精致的妆容,得体而不失优雅的举止,淡然而不失甜美的微笑,让空气中充满了和谐与灵动。
初次见面,你很难将这个温婉美丽的女孩儿与一系列成绩和荣誉联系在一起:本科时她就带领一支以博士、硕士为主的团队,一路过关斩将,夺得第五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金奖;曾获得天津市和四川省优秀学生干部、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宝洁奖学金、宝钢奖学金等20余项荣誉;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各大部委项目,曾获清华大学优秀硕士论文奖;计算机国家三级证书、乒乓球国家一级裁判、中国导游资格证、中国手语结业证……2010年参加以天津市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第一名的成绩出任共青团天津市河西区委副书记,今年还作为天津唯一的共青团干部被选派至团中央组织部挂职。
翻看学姐的简历,犹如打开了一本充满正能量的书,28岁的年纪,很多人也许才刚刚步入社会,为生活与工作而迷茫,但刘宗锦学姐却已经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收获满满。
采访过程中每次提起这些荣誉,她总会不好意思地说:“这些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就是尽力做好每个阶段该做的事。”她用一句最最质朴的话来诠释自己的经历。
初尝创业滋味找到人生方向
时光回到2006年10月,一则“川大学子在全国第五届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中战胜全国各地各路强手荣获金奖、实现西南地区金奖零的突破”的消息通过BBS等校园媒体迅速在四川大学传开,一时间,各种报道铺天盖地。欣喜之余,人们更加惊奇地发现,这个以博士、硕士为骨干的团队的领头雁居然是年仅21岁的本科生刘宗锦!
充实高效的学习积累、有声有色的学生工作、风生水起的公益活动……点点滴滴的经历在时光的横轴上悄悄地改变着刘宗锦学姐——优秀二字在她的性格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清晰而又坚韧。临近毕业,她代表全体在校学生在四川大学110周年校庆大会上发言。
谈到这段经历给自己带来的收获,刘宗锦学姐心怀感恩:“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得到了各方面的帮助,创业大赛让我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和队友一起,克服困难、完成任务、获得成长。”
如果没有医院的实习经历,刘宗锦学姐也许会顺着创业这条路走下去。但正是那段实习经历让她萌生了学习公共管理专业的念头。“毕业前在医院实习,看到了很多穷人看不起病,突然觉得自己的力量十分的渺小,一名好的医生可以救死扶伤,但良好的医疗体制可以让更多的医生挽救更多的生命。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只是想学习更多公共管理方面的知识,力所能及地帮助更多的人。”
她觉得,她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而这也让她赢得了更多的时间去积累。
潜心学术研究 静心积累能量
2007年,刘宗锦学姐步入公管学院读研,为她的人生目标而继续奋斗。
这一次,她没有像在本科时那样周旋于各种学生活动之间,而是选择在自己的领域潜心做些研究。因为她知道在这个阶段,自己应该做什么。
2007年7月,当大家还在享受毕业后无忧无虑的暑假时,刘宗锦学姐已经提前入校参与清华版医改方案的编辑整理。两年的研究生生涯,她几乎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医疗体制改革的研究中。从研一开始,她就不断地查资料、听讲座、追踪动态、倾听“医改”各方发出的声音。从公管CIDEG到北大CCER,从人大IAPP-CIPA研讨会到卫生部政策法规司,那时的她,穿梭于各大高校的会议中、活跃在专家们的讲堂上、奔波在试点医改的城市中。在薛澜老师的指导下,她最终完成了《中国公立医院治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内部人控制的视角》一文,提出公立医院治理中最大的问题在于“行政化”与“商业化”的杂糅,这些观点在后来的医改研究中得到了证实。该论文也被评为校级优秀硕士论文。
提起自己的“战果”,刘宗锦学姐说:“比起很多同学,我这些真算不上学术研究,最多是深入学习了解了某一领域。”但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同门的博士师兄提起薛老师的一句评价:“宗锦基本把住了医改的脉。”这让刘宗锦觉得欣喜。
刘宗锦学姐做事不喜欢“虎头蛇尾“,在她的字典里,做了就一定要做好。在写毕业论文时也是如此。
毕业前,同学们都忙着找工作,只有她一头钻进毕业论文。有一次她到于安老师办公室请教问题,于老师问:“你工作定了没有?”她说:“目前还没考虑。”于老师瞪大眼睛问:“别的同学都在忙着找工作,你不着急啊?”她很不好意思地说:“着急,但我的论文还没有写好啊。”于老师突然笑了,说:“好!”
刘宗锦学姐对学院充满了感激,她觉得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为自己未来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校期间训练了她思考问题的方法。钓胜于鱼,这种思维会在日后的反复实践中逐步转化成为能力、内化成素质。她认为,在当今社会普遍浮躁的情况下,学校是一片能够让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潜心研究、累积能量的静土。
两年的研究生学习,她感触颇深:“有时候执着一点没坏处,所谓成功不在于我们蜻蜓点水般地做了多少件事,而在于持续深入地把一件事做到让自己满意。”
走出大学校门 践行明德为公
在刘宗锦学姐看来,自己本科的经历是在“动”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研究生阶段是在“静”的状态下沉淀自己,那么走上工作岗位后,这种“动”与“静”则是时刻在转换,可谓“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走出校门,像许多公管人一样,刘宗锦学姐如愿走向了公共部门,用实际行动践行学院“明德为公”的理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天津市塘沽区卫生局医政科工作期间,她从实践的角度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中国的医疗体制。
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她来说,这是一份压力不小的工作。由于滨海新区行政体制改革,她刚到岗位半年就开始主持工作,全面负责医疗质量监管、公立医院改革、基本药品目录制定、药品零差率考核、医疗设备管理、医疗机构准入、医师资格考试审核、医疗纠纷调解等多项工作。同时,她没有忘了发挥个人在学术上的专长,代表天津市滨海新区卫生局申请到卫生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偿方式研究》项目。
2010年10月,刘宗锦学姐又走上了一个全新的岗位:通过公考,她上任共青团天津市河西区委副书记。对她来讲,共青团工作熟悉而又陌生。之前做学生工作的经历让她对共青团有些许了解,但相比业务性很强的医疗工作,这还算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把挑战当作机遇,积极主动适应新环境。”对于新工作,她并没有畏惧,而是投入了自己全部的热情,边学边干。她带领分管科室完成《河西区餐饮业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调研报告》,并被团中央评为面对面主题调研地市级一类报告,又创新性地策划拍摄天津市首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题材微电影《坠网》,还创造性地组织各类丰富多彩的青年活动,多项工作被团中央作为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经验。
如今,她已经喜欢上了这份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工作, “开始我不太适应,总觉得共青团由于资源有限,比其他业务部门更‘务虚’,深入了解之后才明白,治病救人是价值,传递正能量更是价值。社会分工的魅力就在于,如果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尽善尽美,无数平凡的贡献定能汇成磅礴的力量。”
现在的她又选择了在职攻读教育学博士,希望为自己的工作寻找更多的理论支撑。
寄语学弟学妹:做幸福的有心人
当被问及人生感悟及对学弟学妹的建议时,刘宗锦学姐笑了笑说:“我才刚刚步入社会,谈不上什么人生感悟,毕竟亲身经历过你们的彷徨,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可以和你们探讨。”
关于未来与当下。她认为,在校学生面临着繁重的学习任务,同时又面临充满未知的未来。这就既要对未来有规划,又要把眼前的事情做好,相比之下,把握好当下更重要。因为我们每个阶段都有人生的重要任务,要通过点点滴滴来经营自己一生的品牌,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要静下心来理清思路,从重要性与紧急性两个维度梳理自己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不要只顾眼前,没有节奏,没有章法。
关于理想与现实。在她看来,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公共理想,将“明德为公”内化为自己的信仰。未来的职业不一定选择公共部门,但开阔的视野和宏观的格局是任何职业任何岗位都应该具备的。无论选择企业、学校、还是政府,只要尽最大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最后都是殊途同归。因此,要充分发挥现有优势,尽早确定方向,选择最适合自己特质的职业,让自己的职业生涯更有效率。
关于学习与生活。她认为,宝贵的大学时光,不能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学习上,要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有限的人生要活得有质量、有质地,“女孩子要学学如何打扮自己,男孩子要偶尔为足球疯狂一下”。要珍惜与老师、同学在一起的时光,“当你离开校园的时候,你会发现,那的确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还记得为‘马杯’而奋斗的日子,还记得为男生节策划的烛光舞会,还记得同学们毕业前夕的青岛之行……其实生活很公平,无论事业还是生活,幸福永远都偏爱有心人。”她觉得,只有达到这种状态,才不会茫然,才能游刃有余地协调好学习与生活。
最后,她希望学弟学妹们都能做有意义的事情,幸福快乐地过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