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7日,在清华陈吉宁校长出席的最后一个毕业典礼上,穿着学位袍,带着学位帽的我从校领导手上领到学位证书,成为清华公管学院的硕士毕业生。当照片传到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读书的女儿手中时,她戏称说“清华史上最老硕士毕业生诞生了。”是呵,我已近天命之年,但装帧精美的清华硕士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还是非常让我自豪和感慨。这不仅是因为清华园的名气和在中国首屈一指的地位,更是因为经过两年半的学习,我深深体味到这所园子里的精英荟萃和文化底蕴的博大精深。
一 母女清华硕士
2012年9月,在清华的综合体育馆,我和女儿同时参加了清华研究生的入学典礼。在济济一堂的典礼现场,我不是作为家长,而是以女儿的硕士同学身份参加的,很可能是偌大的场馆中唯一的一对母女新生吧。女儿在清华建筑学院由本科直接推研,而我则经过艰苦的努力,成为清华公管学院的MPA新生。这一特殊的场景让女儿的同学感到十分的有趣。女儿在清华园已经读了四年本科,我作为一个经常到校园探班的家长,和她的一班同学混得很熟。因此当年纪一大把的“阿姨”成为他们的同学时,这些清华建筑学院的天之骄子们感到十分具有戏剧性。 我坐在综体馆西侧的台阶座位上,身处在来自全国各地的状元级的博硕士新生当中,看着远处主席台上一溜的声名赫赫的学术巨子们,代表学术委员会委员身份的黑红两色学位袍,让我印象深刻,也让我心潮澎湃。当“西山苍苍,东海茫茫”的校歌响起时,我忍不住眼眶湿润了。校歌每句都由四字构成,工整押韵,寓意深刻,朗朗上口。我在想,中国的其他大学有校歌吗?或者有这么好听、这么上档次的校歌吗?从女儿进入清华园,到我自己毕业离开清华园,在同一个综体馆,前前后后我身临其境了两次入学典礼,三次毕业典礼,庄重而又青春洋溢的现场,打动人心的讲演和发言,庄严的国歌和韵味深长的校歌,每次都让我荡气回肠,久久难忘。
二 清华文化感悟
清华园差不多有4个平方公里,相当于常州老城厢的规模。在寸土寸金的“帝都”,清华园之大着实难得,也成为清华园的特色。从北边的紫荆宿舍到学校东门附近,要走差不多半小时。因此,自行车是惜时如金的清华学子们必备的交通工具。每当上课前夕,沟通宿舍区和教学区的南北向主干道上,那川流的自行车,那匆匆骑行的青春的背影,还有中午放学时,居然自行车交通会堵塞的场景,无不成为清华园之大背景中的靓丽风景。 然而清华园最为宝贵的还不是物理空间之大,当我看到东操场上“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巨幅标语时,当我在深夜11点看到操场上还生龙活虎运动着的青春的身影时,当我看到清华园各个标志性场所,以及各种物品上印着的“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校训时,当我看到校旗上和同学们纪念衫上穿着的“清华紫”时,当我每次在重要场合听到那动人心魄的校歌响起,尤其是校歌上居然还有不认识的“生字”时,当我在清华学堂的走廊上看到那些熠熠闪光的大师的照片时,我真切地感受到这所园子所蕴含的文化底蕴的博大精深,这不愧是中国最为著名的高等学府,这里孕育着独一无二的清华文化:这里的学生不仅有为自己创造幸福生活的个人理想,更有着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这里的学生不仅努力学习,而且更关心祖国的命运。一代又一代的辅导员制度和老师们的“双肩挑”传统,无不展示着又红又专才是清华园的教育追求。这也许是清华园区别于其他大学,清华园之所以成为清华园最重要的特色所在吧
三 公管学习体验
清华有着一流的师资。清华公管的老师们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他们从世界各地留学归来,真正是学贯中西,融汇古今。尤其可贵的是,清华始终把培养学生作为第一要务,最优秀的老师们奋战在教学的第一线,而不是仅仅忙于自己的科研或课题。老师们不仅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扇通往知识新领域的大门,也启迪了我们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和看待社会的视野。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也成为考核老师业绩的重要方面,从而确保了教学质量;清华有着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负责教学管理的老师,除了精心安排我们每学期五周的在校学习外,其余时间通过电子邮件、微信等,和同学们保持着密切联系,让我们及时了解学院和学校的各种活动及事件,尤其是在选课和毕业的各个环节,通过各种信息手段反复通知,不厌其烦,确保每个环节每个同学一个不落下;清华公管还有颇具特色的助教制度。每门功课都有硕士或博士生担任助教,负责联络同学、传送课件、收作业等。在这个过程中,助教们不仅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和年长很多的师哥师姐结下深厚的友谊,有益于自身的成长。
漫步在美丽的清华园,我会想起重拾三十年前的功课,与只有我一半年纪的考友们同窗备考的艰难;想起数学老师难掩对我数学水平的鄙视,直截了当让我放弃努力时的难堪;想起努力撰写硕士论文时经历过的茫然和苦苦探寻。清华园,这所中国人心中的教育圣殿,我也成为了她的一份子。虽然年纪有点大,来得有点晚,但终究是追随女儿的脚步进来了。清华园的岁月,让我觉得一切的辛苦和努力都物有所值。清华园,让我重享学习的快乐,重温大学时代的美好,也让我体味了终身学习的价值和意义:这就是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在思想境界、处事能力、知识水平上不断进步,并能和女儿共同成长。
(2012级MPA校友,朱兆丽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