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友简介
李淳,294俄罗斯专享会2016级硕士研究生,2019年8月毕业后,经云南省定向选调到中共普洱市委组织部工作。2020年2月,作为驻村工作队员到位于中缅边境的孟连县勐马镇双相村驻村扶贫。
李淳向双相村的孩子们分享他的“清华故事”
不忘初心,问道清华
“我来清华读书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单纯地希望以后能为家乡的发展和乡亲生活的改善做些事情。”当问及为什么不远千里到清华求学时,李淳不暇思索地回答了这个看似有些“高大上”的问题。生长于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农村家庭的李淳,从小便对家乡的贫困和农村生活的艰辛有着切身体会,并在中学时期便确立了以后要为家乡的发展和乡亲生活的改善做些事情的美好愿望。怀着这个朴素的心愿,经过不懈努力,李淳于2016年9月进入294俄罗斯专享会攻读硕士研究生,并选择区域经济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李淳说,“当时之所以来到清华公管,选择研究区域经济学,就是希望以后能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尽一份力。”
位于镇沅哀牢山深处的“苦聪人”家庭
(李淳摄于2016年2月)
牢记使命,扎根边疆
2019年8月,经云南省定向选调,李淳如愿回到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家乡普洱工作,就职于中共普洱市委组织部。2020年2月,在新冠肺炎来势汹汹、边境一线防控压力日益增加的时候,李淳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及时到地处中缅边境的孟连县双相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
双相村,佤语意为“吃饭休息的地方”,位于孟连县勐马镇西南部,边境线长13公里,与缅甸掸邦第二特区(佤邦)山水相连。全村辖22个村民小组,有827户3097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77%。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4户462人,贫困发生率为15%。可谓集“边、少、山、穷”于一身,是个典型的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
独具特色的双相村佤族民居
(李淳摄于2020年3月)
来到双相村后,李淳发现地理区位偏僻、群众文化程度低和产业结构单一,是双相村在脱贫致富路上的主要挑战。针对双相村这些问题,他表示,既然来到基层,就是要全力落实驻村帮扶责任,认真开展以下4项工作:一是积极宣传党的政策,提高当地群众对各种优惠政策的认知水平,帮助各族同胞更好地利用政策实现自我发展;二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即通过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引领乡村治理;三是落实精准脱贫,积极落实帮扶责任工作清单,包括引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动员群众外出打工或加入合作社等;四是提高乡村治理水平,主要是进组入户做群众工作,开启民智,制定村规民约,推动移风易俗。在脱贫攻坚战中,当地政府出台了包括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生态扶贫和社会保障兜底等方面的系列政策,来提升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获得感。
携手双相村佤族同胞“云推广”佤族手工艺品
“群众对我们的认可,是我在工作中最有成就感的事。在一次入户过程中,有一位大娘拉着我的手跟我讲村里的变化——茅草房变成安居房,茅草林变成经济林,烂泥路变成水泥路,还说共产党好啊,驻村工作队好啊.......”硬件设施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群众对驻村工作的认可让李淳感触很深,他感叹道,“边疆地区虽然基础薄弱,但党委政府的政策是好的,我们的工作也是得民心的,只要力度不减、措施得当,这里就充满希望,这里就大有可为!”
直面疫情,冲锋在前
“我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际来到双相村的。因此,我到双相村之后参与的第一件工作就是疫情防控。”李淳坦承,由于双相村地处边境一线,过境人员多而杂,这里的感染风险和防控压力确实要比其他地方大得多。在此危急之际,李淳等驻村工作队员们就地变成了“护边员”“协调人”“宣传员”“搬运工”,时常忙碌于边境线、村委会和堵卡点之间,协同驻村民警开展边境巡逻,并在物资协调、数据报送、新闻宣传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共帮助协调资金2万元、口罩478只、体温枪2个及其他防控物资若干。
李淳和他的战友们到中缅边境巡逻
疫情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以餐饮为主的服务业场所关闭,以橡胶厂为主的本地工厂推迟复工复产,农业生产也间接受到了影响。此外,疫情对外出务工群体和学生群体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部分学生因为网络信号不通畅、网络操作不熟练、在线学习难以集中注意力等原因,导致学习效果不太理想。“为把疫情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我们协同当地政府和村组干部做了不少补救工作。如恢复村里的交易集市,帮助老百姓互通有无;增加公益性岗位设置,利用社会保障兜底,确保群众基本生活条件;积极推进复工复产,等等。这些措施从多方面切入,以最大限度减轻疫情对群众生产生活所造成的影响。”即使在最危急的情况下,李淳和战友们也在努力地想着为百姓多做些实事。
搬运防疫物资
着力教育,播种希望
长期以来,受区位、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普洱市的教育事业明显滞后,全市素质性贫困问题突出。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1年,低于全国2.4年,低于全省1.4年,而孟连等边疆4县仅为6.4年。“边疆地区有很多短板,但最大的短板还是教育!随着精准扶贫的深入实施,我们在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产业发展方面的短板已逐渐补齐,但教育短板却依然明显。教育落后是导致边境地区就业不充分、早婚问题、犯罪问题和封建迷信等许多社会经济“顽疾”的主要“病根”,在边疆地区发展教育事业依然任重道远!”谈到边疆地区的发展短板,李淳最为忧虑的还是教育问题。
到双相村南永小组讲课后的合影
为了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增强当地少数民族同胞的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李淳同其他3位驻村工作队员一道,先后开展了“驻村工作队员结对帮扶村组干部”、“双向大讲堂”和“互助学习”等覆盖村组干部、普通群众和在校学生的教育帮扶行动。
“我帮扶的村干部是我们村的护林员岩依,是个年近40的傣族大哥,他以前不会用电脑、材料也写不通顺,经过3个多月的帮带,他现在已经能在电脑上进行打字、填表等简单操作啦,写的东西也越来越像样了!”“‘双向大讲堂’主要教群众一些劳动技能,比如教他们割橡胶、养猪养鸡养蜜蜂,教他们修摩托车,甚至教做饭。到现在为止‘双向大讲堂’已开展7期,覆盖群众约700人次。”谈起帮扶成效,李淳在羞涩中透露着自豪。
“最重要的还是学生教育,因为孩子们的可塑性最大。一定程度上,我们边疆地区的未来是这些孩子决定的。”李淳关注最多的还是孩子们的教育问题。为了给孩子们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缩小与其他地区差距,李淳和战友们想尽一切办法、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来给孩子们创造学习条件。在第6期“双向大讲堂”中,李淳甚至请来了自己的女朋友——普洱市一中的英语教师张老师来村里“助阵”,教孩子们学习音标。
“英语音标课异常火爆,村委会的大会议室大约能坐100人,但当天来了150多个孩子,教室都坐不下了,只能‘大娃抱小娃,多娃坐一凳’啦!”“孩子们听得很认真、和老师互动非常积极,课堂效果非常好。”李淳兴奋地介绍着这一期别开生面“双向大讲堂”。
普洱市一中张老师“助阵”“双向大讲堂”
今年3月至5月,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疫情对孩子们学习的影响,李淳和其他驻村队员协同在村大学生和当地教师在村里创新推出了以“树立梦想、增长志气、学习成长”为主要目标、以“高年级帮带低年级、成绩好帮带成绩差、驻村工作队入组帮”为主要方式的“互助学习”,共开展活动10余场次,覆盖400多个中小学生。
“互助学习”活动现场
“3月21日中午,叶晨、王如菊、祁志成3位小朋友居然主动到村委会‘登门造访’,让李老师给他们上课、带他们看书,这真是意外的惊喜!”当第一批小朋友主动来村里的“农家书屋”看书学习后,李淳第一时间在朋友圈里分享了他的自豪和喜悦。此后,“主动造访”村委会的小朋友越来越多了。截至5月份开学前,先后有10多批200多人次的小朋友来村委会看书学习。孩子们迸发出的学习热情已成为驻村工作队员们开展教育扶贫的力量之源。李淳表示,在这些孩子身上,他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也仿佛看到了双相村未来的希望。
来村委会看书的孩子们
通过李淳的交流分享,双相村的“互助学习”活动引起了包括清华师生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关注支持。截至今年8月初,李淳共收到各界爱心人士捐赠给双相村的书籍1000余册、善款2000元及衣物、玩具和文体用品若干。“这些爱心人士包括清华大学的殷存毅教授、程文浩教授、吴维旭老师,公管学院的李蹊师姐、张贤师姐、胡晶师姐,公管学院硕16班的罗亚同学,北京市统计局的任斌师兄,玉溪市国资委的朱士同老师,高中老班长吕娇,者东老乡肖阳,不愿透露姓名的‘厦门爱心人士’,等等。”李淳表示,各位师友的支持令他很受感动、倍受鼓舞。“这些善行将鼓励着我们继续把教育扶贫搞好,我们要争取把村里的农家书屋做成‘图书馆’,为大家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交流阵地。”
收到的部分社会赠书
一心为民,踏实做事
回忆学校生活,李淳对公管多位老师的课程和教导记忆犹新。过勇老师在《中国政府运作》课堂上讲到,“同学们以后去公共部门工作,不是要做多大的官,而是要有一些人的生活因你们的工作有改善。”这也成为李淳的座右铭。李淳认为,一个人的成就,不能以官位高低评判,而要看为人民做了多少事情,由人民来评价,而这样的人民情怀,也是工作中最重要的品质。
当谈及对学弟学妹们的期待时,李淳希望公管学院的师弟师妹们努力研究具有现实意义的“真问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对于有志于到公共部门工作的同学,李淳建议他们最好先到政府部门实习一段时间,即先通过参与政府运作来进行学思践悟,然后再考虑自身是否适合体制内的工作。最后,李淳希望大家能在工作岗位上发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少说假话、大话、空话,多做些实事、好事、为民事,切实做到不忘初心、明德为公。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其言兹若人之俦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