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友简介
梁镜清,294俄罗斯专享会2007级MPA院友;曾在广州市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广州市政府办公厅、广州市医保局、广州市民政局等单位工作。现任广州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处长职务。2022年8月,根据广州市委部署安排,到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东华村挂职村党委第一书记。
中秋节前夕,梁镜清带着几名义工在东华村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月饼DIY”亲子活动,老少村民聚在村综合楼里,动手做着各式的月饼,欢声笑语、热闹非凡。梁镜清是清华大学2007级公共管理硕士,现任广州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处长,2022年8月至今在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东华村挂职村党委第一书记。
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这位“第一书记”给村里带来了很多新气象:请大学教授给村民子女举办“学习与择业”讲座,升级改造村、社党群服务阵地,东奔西走为村集体旧楼加装电梯……他还想为这个村、这个城市乃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做得更多。
梁镜清校友帮助东华村独居老人吴阿姨申请享受广州市长者助餐配餐送餐服务
汛情即命令,“善治”保安全
今年九月台风“苏拉”到来之前,为让村子能够平安度过这个超强台风,梁镜清第一时间按照上级要求和台风应对预案部署防御台风和暴雨等工作。村里有变电站等重要公共设施,若出现了高强度暴雨,易使“电房”积水,导致漏电、停电等后果。梁镜清带领村社干部细致核查“电房”的排水情况,确保下水口没有被堵塞,并对“电房”做好全面的保护措施,甚至还准备了水位过高时的应急预案。村里还有一些旧房屋,个别已无人居住,这就需要逐一检查有无安全隐患。在村综治中心的库房里,还存放了救生衣、照明灯、干粮饮用水等抢险救灾物资,以备不时之需。
村里有几位独居老人,子女不在身边,虽然家庭境况尚可,但是梁镜清放心不下他们,挨家挨户去和老人们讲:“台风要来了,刮风下雨在外面很危险,千万不要出门了。”他还细心询问老人家里米油菜肉够不够、生活用品缺不缺,有无药品需要提前购买,有什么困难要解决等。若发现缺了什么或者老人有什么诉求,就联系老人的子女亲戚,提醒其要多留意关心。
在台风来的前几天,镇里的公众号、村里的微信群反复推送台风防范资讯。台风来的那个晚上,梁镜清和村里的村社干部和治保队员轮班巡逻,彻夜值守,直至天明。巡逻时看到有村民外出但家中门窗没关好的,就赶紧联系屋主或者帮忙关闭;看到阳台上还有摆放花盆等杂物的,也要提醒村民抓紧移走以免坠物伤人。这一夜,台风肆虐暴风骤雷,但村里一切安好如常。
民生无小事,“善为”暖人心
在村里,梁镜清每天的工作都需要与村民群众打交道。起初他担心自己是“外来的和尚念不好本地经”,但后来发现,只要秉持一颗为民服务的心,就会得到村民群众对其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为了防止村里的老人成为电信诈骗的受害者,梁镜清及时组织村社干部走访了540多户群众,逐户上门开展反电信诈骗宣传,让大家提高防范意识;发现独居老人买菜做饭不方便,请保姆成本又太高,就帮助他们去申请“长者助餐配餐送餐服务”,每顿只需自付3元钱,就可以吃到营养均衡、可口适宜的午餐。逢年过节,惦记着村里的特殊人群,送些年节礼品;一户村民摩托车停放位置不当,挡了邻居出行的道,立刻上去调解;有两户村民邻里因为安装空调外机的事情僵持不下,赶紧到现场帮忙协商……民生小事,是梁镜清的“头等大事”。
梁镜清走访东华村大病患者曾叔,帮助其申请社会救助
梁镜清还记得刚到东华村时,就发生了一件大事。村里一个民办学校因施工打桩不慎,造成临近几户村民房屋开裂。他回忆道:“当时很担心住在房子里的村民,这些房子比较老,打桩导致墙体都裂开了,万一倒塌了怎么办。”随后,他和村里同事逐户上门查看房屋受损情况,核查施工单位的程序操作,掌握事故带来的损害程度等。
到协商赔偿时,建设方承认施工存在疏忽,不慎造成了房屋开裂,愿意承担一定的赔偿,但是有村民提出,自家房屋修补难度大、需要更多的赔偿金。梁镜清经与村委同事深入研究,为防止激化矛盾、恶化安全隐患,积极协调施工方,并和村民做思想工作,既晓之以理从专业角度分析了房屋修补的赔偿标准,又动之以情表达了对村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心。最终,4户房屋受损的村民顺利与施工方签订了赔偿协议,26万元赔偿款及时支付到位,有效保障了村民的合法权益。
2023年,在梁镜清的推动下,村里一栋修建年代较早、楼层较高、没有电梯的村集体公寓楼即将加装电梯,届时将大大便利住户群众的出行。但是,加装电梯一事千头万绪,从提出议案到落实资金,中间有无数的难题。虽然前几年广州市曾经出台过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的补助政策。但是,当梁镜清想要为村里申请这一补贴时,却发现该政策仅适用于国有土地性质的无电梯既有住宅,村集体用地性质的公寓楼无法享受。
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还有更棘手的问题:没有业主委员会。因为根据政策规定,农村集体公寓楼的所有权归村社集体,住户并不是拥有所住房屋产权的“业主”,无法成立公寓楼业主委员会,而需要住户自发成立公寓自治管理服务组织,到民政部门进行注册登记后,才能到银行开立账户,以此名义管理电梯集资款。在广州市,成立这样的社会组织还没有先例。
“没有先例,那我们就创出先例。”梁镜清带着村社干部几番奔走,经过多次完善申报材料,以及区民政局实地核查,公寓楼的自治管理服务中心正式获批成立。但是,居住在不同楼层的村民对于电梯的需求不同,对加装电梯的态度也不一。通过多次上门协调,梁镜清和村社同事终于说服全部住户同意加装电梯,顺利通过建造方案。此外,他和村社同事又发动公寓楼全部44户集资了约42万元,还通过广州市慈善会获得了5万元的资助,凑够了加装电梯的建设安装费用。今年底,这幢修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公寓楼将装上新电梯。
补文化短板,“善学”促发展
初到村里工作时,梁镜清在一次与村社干部交流中得知:村集体经济基础很好,村民每年分红也不错,但是很少有文化活动,“精神”没有像“腰包”一样充实。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村委多注重发展集体经济,在举办文化活动上经验不多。
梁镜清走访东华村独居老人湛阿姨
民政工作经历让梁镜清有了个好主意。“为什么不能把社工组织引到村里来呢?”于是,他带队拜访了镇里的社工机构,介绍了村子的软硬件情况,说服其联合村委申报广州的“公益创投”项目。经过专家遴选最终成功入围,获得政府资助8万元,支持社工机构下村,为村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多元服务。
半年来,依托政府与社会资源,开展了互助公益集市、征文征画比赛、中秋游园等多场文化活动,人民日报客户端还报道了社工机构到东华村开展的惠民政策宣传活动。为了给村里的孩子开阔视野,梁镜清联合清华广州校友会开展了“走进增城新塘”活动。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学院教授、清华大学1983级机械系校友阳林给村里的学生举办了一堂“学习与择业”公益讲座,介绍了清华大学的历史传承、育人理念和人才培养体系等,激励村民学生志存高远、自强不息、报效祖国、回报家乡;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汪广军研究员给村民子女上了一场题为“迈入人工智能新时代”公益讲座,启发大家思考人工智能对生活的改变,引导孩子们感受前沿科学的魅力。
梁镜清希望在不长的挂职时间内,为村民谋得更多的福利。他说:“村里多组织一点文化活动,村民就能多一点精神上的愉悦享受,获得感、幸福感不经意间就会多一点提升。”毕竟,乡村生活不应该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调,他希望村民不仅在物质上“富起来”,在精神上也要“强起来”。
打通地域阂,“善美”满湾区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大湾区“9+2”城市群正式起航。梁镜清对自己的工作又有了新期待:“广州是省会,地理位置居中,那我们也要跟上国家的部署,让广州的救助工作融入大湾区的建设当中,助力大湾区发展。”
2022年初,梁镜清及其同事借助信息化手段,在广东省率先推行广州深圳两地最低生活保障业务异地“联办通办”,打通广深两地低保业务申请、核对、受理、入户调查、公示、审核审批等流程,使得群众在户籍地与居住地都可以申请办理救助业务,也为今后跨地区民生事务办理提供了有益借鉴。在大湾区,还有一些常住当地的外地户籍困难群众。按现行国家政策,需回户籍地办理低保手续。两地往返耗时费力,只能望“难”兴叹。
2022年底,广州在南沙区进行试点,在大湾区城市中率先制定了异地申办最低生活保障的救助政策,将常住在南沙区、符合救助条件的外地户籍(包括港澳籍)群众纳入南沙区低保救助范围,使其能够享受到广州市低保对象同等的救助待遇,提高了其基本生活水平。
梁镜清很热爱自己的事业,2021年他带领救助处打造广州市救助服务“穗救易”品牌,被国家民政部评为“2021年度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构建出广州特色的智慧救助模式。他把社会救助工作称之为“善美事业”,他很喜欢做一个“行善”仆者。无论是在哪个岗位上,或者到哪个城市,这就是他的初心。他认为,湾区的发展不是追求“单打明星”,而是追求“团体冠军”。他说:“好的经验可以共享复用,好的政策可以联办通办,这就是大湾区人的相处模式——你帮我,我帮你。”